以上調查結果表明,大眾針對環保的行動力較低,原因之一是對氣候變遷的觀念尚且不足。或許以下三項誘因可以推動大眾,讓他們做出實際的改變:
誘因一 對己有益:根據調查,若環保能有省錢的效果,將有41%的受訪者願意採取行動;若是有益於自己及家人健康,則37%的受訪者願做出改變。此外,若能讓生活更輕鬆,更有34%的受訪者願意;若減緩氣候變遷的行為很容易,則有15%的受訪者願意改變。
誘因二 提供作法:很多受訪者想知道減緩氣候變遷更為具體的作法(34%)。若他們見到政府、企業、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以及相關的案例,就能一起響應,做出相同的行動。
誘因三 創造更好的未來:人們若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直接影響環境,將更有意願做出改變(40%)。另外,也有受訪者會為了子孫而改變(40%)。由此可見,締造更好的未來也能促使人們採取行動。
那麼,企業該如何邀請客戶採取更廣泛、影響力更大的作為,一同為氣候變遷努力呢?企業可透過四種方式,說服並鼓勵利害關係人一起加入減緩氣候變遷的行列。
方式一 平衡揭露正負影響:描繪受氣候變遷影響的未來,平衡的揭露負面影響,以及適應變遷帶來的良好的成果。
方式二 強調好處與效用:講述氣候行動為個人帶來的益處,例如省錢、健康與便利。
方式三 說明企業具體建議:提出具體建議,以及解釋將採取何種行動,並說明企業將如何支持。
方式四 營造企業集體參與感:建立有參與感的團體,讓每個人都有貢獻。
若企業能設立氣候承諾目標,並透明揭露進度,又能幫助客戶應對氣候變遷,就可與客戶鞏固關係,並建立長遠的信任。
與顧客與利害關係人確立長期的關係以後,從中促成資訊交流、溝通與合作,就能讓人有參與感而促使他們行動,也能鞏固彼此間的關係、加深信任。
企業能夠藉由更透明地應對氣候變遷的方式,與客戶建立更為牢固的長期信任關係。但根據2016年GlobalScan的調查,企業普遍在這方面仍有待進步。如果企業對氣候變遷無感、無所作為,將對社會造成負面示範作用,使大眾對此議題也不甚關心。
企業在號召大眾,響應氣候議題、採取行動因應變化的過程中,可以再次審視過往所設立的目標與承諾,同時將各方利害關係人都列入考量,在適應氣候的路上再接再厲。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How can business help people to tak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圖片來源:Bob Blob
延伸閱讀:
全球29個基金挹注40億美元採取氣候行動
巴黎協定難達標?歐盟與6國氣候行動大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