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原物料成本高漲。
因此,待我們完成風險議題鑑別後,台達亦積極尋找適當的試行運作項目。我們檢視部門、產品、生產線、小組等分類,並依風險、管理、調整、成本等各種重要指標,試圖將風險予以「貨幣化」。結果發現光某些特定項目的提前布局,即可增加台達整體每股盈餘EPS高達1%到2%。
藉由這項試行、試算經驗,台達不僅更具體了解,氣候變遷將會如何影響組織財報,更從TCFD的框架得到啟發,進而設立部門與委員會。此外,台達也開始自產品製造端,逐漸轉型至追求服務與品牌,並為自身設定情境與產品規格。
從「風險鑑別」到「試行運作項目」,台達每一個步驟都很認真做,即使整套方案並不是非常完備,但我們確實是「玩真的」。關於TCFD怎麼做最好?這是個大哉問。我想,很難說自己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模式,畢竟TCFD包括產業別的差異,有太多議題,也有各種不同方法學。它就如同各式的永續議題一般,需要持續不斷的「做中學、學中做」。還有另外一個重點我想強調:風險和議題在探索與討論的碰撞中會誕生不同組合,透過導入TCFD實際試行的過程中,讓組織同仁建立起氣候風險韌性的概念,這也是彌足珍貴的價值。
答:很多良善的企業文化都源自於組織創辦人,但當公司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發展後,會因為接手管理的經理人數量與理念的多元化,難以傳承原創的組織文化。不過,台達成功傳承永續精神與文化的關鍵,便在於我們將組織文化「內化」成為DNA,再透過多元管道與方式,傳遞永續訊息到整個組織。
台達有很多獨特的溝通方式,讓我們的員工和利害關係人了解台達在永續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例如:
一、 多元溝通,凝聚同仁CSR共識
台達在永續領域上耕耘多年,近年也榮獲多項肯定。台達自2011年至2019年期間,每年皆入圍「道瓊永續指數之世界指數」,也於2012、2015、2018、2019年時獲得產業領導者等級殊榮;而在CDP評比中,台達更於2016、2017、2019年獲選氣候變遷領導等級企業。
除了外部國際評級機構給予的肯定之外,針對這些內、外部資訊,台達皆會藉由台達特有的內部新聞發布管道,即時傳遞永續資訊,並透過2011年起出版的品牌雙月刊分享給同仁。過去幾年,我們也舉辦「Delta Talk平台」,由執行長、營運長向同仁分享組織轉型的方向與策略,或者是由品牌長更分享台達品牌定位與企業社會責任。讓每位台達人都能夠認識、了解我們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決心。
(10年前台達第一批出品的馬克杯,杯身上記載著台達的精神標語/圖片來源:CSRone)
二、 融入生活,讓永續隨處可見
台達給每位員工送上一個環保杯,除了直接傳達我們減廢的倡議之外,也減少公司內部一次性用具的產生量。除此之外,我們也制定了一個能夠即時觀察節能減碳目標是否達成、目前已完成多少進度的告示板,讓員工可以隨處看見台達落實組織宗旨的決心。
三、 有感溝通,讓老闆、員工都「buy in」
在公司內部政策中,我們每年都會制定並公布該年度需要節能的目標,並由各個部門、工廠分別提出可達成節能目標的解決方案,透過這一機制,讓每一個好的永續理念與構想都有機會被實踐。
在目標設定與成效展現的資訊傳遞上,我們也會「換個方式說」,讓溝通更有感、有效率。例如,台達進行產品研發、結合、創新並設定KPI時,若我們直白地告訴工程師「今年目標是讓產品效能提升1%」,那麼工程師可能習以為常、不予重視。但如果換一種說法,告訴他「當每個售出的產品都能夠節省1%能源、乘上能源效率、算上每日基本工時,則台達一年生產的2億顆電源產品,就可省下2座林口火力發電廠一年所產生的電。」對方就會眼睛一亮,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
同樣的,與高層對話同樣也要讓對方「很有感」。台達內湖區的辦公建築在經過綠色設計改造後,一年節省100多萬度的電,當我們把節餘300多萬元的年度電費帳單拿給創辦人看後,他才對於這些「看似非常細微的改變,卻帶來龐大影響力」的策略感到驚喜。
四、 評比成績,是肯定也是檢討自我的最佳工具
現有的國際永續評級機制非常多,包含DJSI、CDP等,而台達也很榮幸屢次拿到多項肯定與入圍。但好還要再更好,對我們來說,參加評比的價值,除了藉獲獎佳績對外傳遞永續概念、向內建立組織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評比自我精進、檢討與學習,並規劃出更加完善的策略。
五、 華山論劍,10年策略會議凝聚共識
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先生的風險與危機思維,非常確實的落實於組織內部。每年台達內部都會召開一場「10年策略會議」,平時遍布在全球的一級主管都要參加,並分享對於組織的願景與發展策略。
每年場面浩大宛如華山論劍,台達的八大事業群好似各家門派武功高手,彼此洞見預期的風險與危機,互相挑戰策略計劃中的不足之處,並制定出明確的目標與市場。這樣的討論,讓台達不只有願景,更有行動力。
台達在2015年9月簽署了「We Mean Business」承諾書,並開始進行SBT減量計算。在眾多方法下,我們選擇採取「部門減碳法」(Sectoral Decarbonisation Approach, SDA);先行評估本身產業類別與所處的環境條件、估算總碳排放量,並透過科學方法和權重計算出應該減碳的額度,以及與目標承諾減碳之間的缺口。
台達於2017年12月通過SBTi的認可,成為台灣與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87家拿到此項認可的企業。但是,永續需要做「實」不做「虛」。拿到認證、核可並不是永續的終點,而是邁向另一階段挑戰的起點,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持續達成自定的減碳目標。為此,我們嘗試了幾種方法,其中包含:
一、 自建太陽能發電、綠建築減碳
在台灣提到綠建築,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台達。由於建築是消耗能源的大戶,因此台達積極對外推展綠建築概念,並率先自2005年起,將綠色建築的概念運用到自家廠辦,或是社會捐建的建築中。截至2019年底,我們一共累積了15棟綠建築廠辦,依照確信流程計算節電量,在2019年中,全球廠辦綠建築節電量便高達19.73百萬度電,減碳約1萬2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此外,台達廠區更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電,約減碳於1萬7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二、 鼓勵研發高效能產品,讓全球一起節能
台達鼓勵任何以節能減碳為目標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我們曾在2013年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部效率達96%的鈦金級伺服器電源,獲得伺服器大廠Google、Facebook等大型資料中心客戶訂單。也因為台達於全球電信電源市占率排名第一,故隨著產品的擴散,其節能成果也非常驚人:2010年至2019年,總共協助全球客戶省下314億度電、減少近1,7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 方法用盡,才找外援買再生能源憑證
當嘗試過自建發電、綠建築減碳,以及研發效能產品等辦法全部用盡後,依舊無法達到減碳目標;我們才會尋找外援,購買包含I-REC、T-REC等各式再生能源憑證去補足缺口。
透過設立減碳目標,我們再次體悟到永續領域需要匯集眾人智慧,尋找更多創新、未被看見的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台達也認為,台灣綠色能源市場擁有非常大的商機正在開發。綠色能源勢頭正夯,在各大品牌與法規的驅動與壓力下,各個「用電大戶」組織未來將會出現更迫切的再生能源需求。而當越來越多單位需要購買綠色能源,那麼就會帶動綠能產業的興盛,並引動相關法規的出現。
台達也期許未來能夠透過政府與企業組織的力量,讓永續能源產業快速興起,誕生「綠電國家隊」,促成更有力量的綠色循環。
(台達永續長周志宏分享集團經營理念,拿到相關認證僅是開始,更要思考後續永續發展目標/圖片來源:CSRone)
答: 2008年8月8日,強烈颱風利奇馬帶著超級強烈的豪大雨襲台,位於高雄市、台南市與嘉義縣交界處那瑪夏的小林村幾乎滅村,原本用來避難的學校,在豪雨的衝擊下,只露出二樓頂的一小部分。
災後鄭崇華先生帶著我們團隊、成功大學教授,以及一群營建團隊,一起到山上重新為新民權國小和避難中心選址。在這個極端氣候已成為新常態狀況下,如何為這些居民重新打造家園,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時,我們秉持著「離災不離村」的概念,2012年終於在那瑪夏啟用了一個融合學校和防災中心、生態和教育等多重意涵的「淨零耗能」建築。這棟建築裡,我們不僅設置了衛星電話、充足的糧食和水源,還把操場建造成可供直升機降落的停機坪,以備急難不時之需。直到現在,每逢雨季、颱風來臨前,我們基金會的同仁都會確認避難中心的運作是否一切正常。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那瑪夏民權國小蓋好之後,我們遭逢的第一個颱風。在氣象預報告知將會有大豪雨發生的時候,台達基金會內部就緊急成立了一個防災應變中心,並且建立連線設備,接收當地居民不時回傳的訊息及照片。
在這些照片裡,你可以看到小朋友躺在室內地板上打滾的童真歡顏,即使外頭風雨交加,他們依然安心地在建築內玩樂;他們甚至把中央空間變成音樂台,在上面唱歌、跳舞。這種遠隔千里卻彼此情感牽繫的溫暖畫面,至今清晰留在我腦海。
這座那瑪夏民權國小更成為台達向國際展現氣候變遷調適的最佳典範。在興建之初,國家地理頻道同步地啟動並製作了《偉大工程巡禮:那瑪夏環保小學》紀錄片,傳達綠色建築的潛能與影響力。2015年在全球關注之下開展的氣候峰會,台達更在法國巴黎大皇宮中重新展現了這座建築,也非常榮幸地受邀至德國館做專題分享。
這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除了本身全程投入和參與之外,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台達從上到下各個部門一股卯起來「做實不做虛」的永續拚勁。永續故事的開端,就像一盆初燃的薪火,當你用心維護,偶爾添柴加料,它就會變成一個匯聚眾多能量的有機體,正面能量就會越燒越旺!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
圖片來源:CSRone
延伸閱讀:
微軟攜手台達 推展智慧樓宇解決方案
2020氣候緊急關鍵年 TCFD成最夯揭露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