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 作者:CSRone 倪上筑

【永續領袖願景】台達永續長周志宏:企業永續要做「實」不做「虛」

台達集團是一個於全球領域提供優良電源管理與精進散熱解決方案的標竿企業。走過50年創立歲月的台達,目前全球營運據點高達176個,總員工數也已超過8萬人,產品與服務項目影響力更是遍及全球。

2019年台達集團全球總營收達90.06億美元(約2,650億元新台幣),品牌價值為2.97 億美元(約89億元新台幣);並且連續九年入選台灣20大國際品牌,品牌價值連續七年成長。

半世紀以來,台達集團逐步從關鍵零組件製造商邁入整體節能解決方案提供者,深耕「電源及零組件」、「自動化」與「基礎設施」三大業務範疇。台達積極擴大研發領域到智能製造、汽車電子、智能樓宇、重電產業、物聯網、生物科技與醫病檢測等,提供全球客戶更完整全面的「智能、節能」的創新能源服務。

台達具體落實CSR的各項實際作為,亦享譽全球。單只就2006年至2019年期間,台達已累積打造、捐贈27棟綠建築及2座經過國際認證的綠色資料中心。而在2019年經過認證的15棟廠辦和5棟學術捐建的綠建築,一共省下2,148萬度電,約減少13,415噸碳排,足見台達在節能場域的領先示範影響力。秉持著「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使命,台達也成為全台灣首家加入國際「電腦節能拯救氣候行動」(Climate Savers Computing Initiative, CSCI)倡議的企業。

日前台達永續長接受CSRone專訪,秉持「Smarter. Greener. Together.」的經營理念,以及豐富企業永續發展經驗,分享台達預見風險與商機、積極推動公司治理、承諾環境保護,並發展高效節能方案的永續動能。以下為專訪內容。

Q1. 請問永續曾經為台達帶來哪些商機?過程碰到最大挑戰為何?

答:16年前,當我陪著創辦人鄭崇華先生四處演講,說明氣候變遷將帶來極大危機的時候,社會並不太關注這個議題。然而創辦人的遠見,卻讓台達始終走在產業界、甚至世界的前端。有人說台達很像「百貨公司」,各種市場上看見的熱門趨勢產品,例如電動車、醫療影像設備等,幾乎都可以在我們的產品展示廳中看見。這正是因為台達知道,危機存在的同時也有很多潛在機會,而「環保 節能 愛地球不僅是我們組織的精神宗旨,更是因應氣候變遷制定策略、提前布局未來市場的核心理念。

永續是一個良性循環,當你做得越認真、越投入,能獲得的機會就越多。自2015年巴黎峰會結束後,國際對於「企業組織」與「城市」可填補政府不足已逐漸形成共識;各國城市與企業組織以其充沛的能力和資源可以真正實踐SDGs,因此乃正式踏上積極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列。

因為台灣無法以正式的國家身分參與聯合國氣候公約締約國大會,故台達自2007年即透過基金會的方式,每年派員至聯合國參加氣候變遷會議,並於2012年成為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正式觀察員。在連續7年不缺席的努力下,成功在2014年COP20時,獲得舉辦官方周邊會議的資格。藉由這個國際場合,台達積極展現組織在全球節能減碳上的貢獻與影響力,而我們也因此獲得更多單位青睞。

2018年,是台達CSR成果豐收的一年。我們在出版《跟著台達蓋出綠建築》的新書發布會上,讓「美國綠建築協會」的高層們認識了台達從亞洲到美洲、從廠辦到校園和資料中心的綠建築拓展版圖。同時,更在「美國綠建築協會」(USGBC)舉辦的2018「Greenbuild中國大會暨博覽會」上,抱回兩項綠建築大獎。

同一年,台達宣布響應全球國際電動車倡議EV100,成為全球首家電動車能源基礎設施提供者的會員。隔年,我們便受邀參加於紐約舉辦、史上規模最大的紐約氣候周(Climate Week NYC)。這些成就與經驗,都是台達致力於發展永續所帶來的正向回饋。

若談及困境,我認為在台達發展永續策略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綠色供應鏈管理」。這是非常難做、難推,也是台達認為還有待精進的一塊。對於國際品牌大廠而言,台達是個很好的供應鏈廠商,但我們自己卻很難大力推動上游組織進行永續轉型。台達的產品非常多元,上千家的供應商當中包含了諸多規模較小的公司。對這些公司而言,另外支出成本來發展永續策略、轉型並不容易。因此,當只「誘之以利」無法產生實質效益時,我們就會同時「動之以情」分享理念,並拉入相關資源一起輔導。

為達成這個難度頗高的任務,台達於2018年成立供應鏈ESG委員會,全面進行供應鏈ESG稽核,並制定綠色供應鏈管理辦法,以及2025年供應鏈溫室氣體、用水及廢棄物減量目標,我們希望可以偕同供應商一起來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建立委員會的過程中,台達也接受許多單位的協助。包含諮詢外部專業顧問,參考政府所提供之產業服務基金會資源,並成功建立一套機制與方法做供應商風險評估。在台達逐年獲頒各項永續獎項的肯定,以及透過長期陪伴供應商轉型的方式,讓供應商慢慢理解永續發展與規劃的重要性,開始跟著台達一起永續成長,創造雙贏契機。

Q2.氣候變遷議題對台達的價值與意義為何?導入TCFD的過程,最困難的部分為何?

答:氣候變遷是目前全球都在關注的重大議題。觀察國際投資法人機構、評比機構等組織,也會發現他們都已將ESG資訊納入評估要素之中。在國際聲量、政府法規、品牌大廠等力量的驅動下,各個組織都應該開始著手學習氣候風險因應議題。

當然,我們長年關注氣候變遷議題,也早在10幾年前就開始思考並規劃應對方案。其中推動台達永續發展的關鍵,除了台達集團創辦人鄭崇華的大力支持以外,便是我們在2015年簽署了一項由全球數千家最具影響力企業所組成、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等國際組織所發起的「We Mean Business」承諾,以及後續所倡議、承諾的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

此外,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潛在威脅,並積極發展低碳機會,台達在2018年2月成為TCFD支持者。剛開始啟動TCFD時真的非常不容易。我們面臨一堆題目,但當整合思考並採取行動時,常常面臨許多障礙。例如,如何具體鑑別氣候風險?相關風險數據如何取得?如何確認數據品質?如何將風險貨幣化?如何選擇風險項目?這些提問的解法,沒有標準答案可遵循,因為不同的產業別、組織規模,以及各自擁有的資源與環境條件而有相異的導入方式。

TCFD的最重要特點之一,是透過框架協助企業從風險中找尋商業發展機會。因此,台達首先召集全球82個部門主管,共同鑑別出11項風險、5項機會,同時聚焦2項最急迫的議題:

第一、產品或服務可能會被其他低碳產品的競爭對手所取代;
第二、原物料成本高漲。

因此,待我們完成風險議題鑑別後,台達亦積極尋找適當的試行運作項目。我們檢視部門、產品、生產線、小組等分類,並依風險、管理、調整、成本等各種重要指標,試圖將風險予以「貨幣化」。結果發現光某些特定項目的提前布局,即可增加台達整體每股盈餘EPS高達1%到2%

藉由這項試行、試算經驗,台達不僅更具體了解,氣候變遷將會如何影響組織財報,更從TCFD的框架得到啟發,進而設立部門與委員會。此外,台達也開始自產品製造端,逐漸轉型至追求服務與品牌,並為自身設定情境與產品規格。

從「風險鑑別」到「試行運作項目」,台達每一個步驟都很認真做,即使整套方案並不是非常完備,但我們確實是「玩真的」。關於TCFD怎麼做最好?這是個大哉問。我想,很難說自己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模式,畢竟TCFD包括產業別的差異,有太多議題,也有各種不同方法學。它就如同各式的永續議題一般,需要持續不斷的「做中學、學中做」。還有另外一個重點我想強調:風險和議題在探索與討論的碰撞中會誕生不同組合,透過導入TCFD實際試行的過程中,讓組織同仁建立起氣候風險韌性的概念,這也是彌足珍貴的價值。

Q3.台達如何建立組織永續文化,以提升商業價值?

答:很多良善的企業文化都源自於組織創辦人,但當公司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發展後,會因為接手管理的經理人數量與理念的多元化,難以傳承原創的組織文化。不過,台達成功傳承永續精神與文化的關鍵,便在於我們將組織文化「內化」成為DNA,再透過多元管道與方式,傳遞永續訊息到整個組織。

台達有很多獨特的溝通方式,讓我們的員工和利害關係人了解台達在永續方面的努力與成就。例如:

一、 多元溝通,凝聚同仁CSR共識
台達在永續領域上耕耘多年,近年也榮獲多項肯定。台達自2011年至2019年期間,每年皆入圍「道瓊永續指數之世界指數」,也於2012、2015、2018、2019年時獲得產業領導者等級殊榮;而在CDP評比中,台達更於2016、2017、2019年獲選氣候變遷領導等級企業。

除了外部國際評級機構給予的肯定之外,針對這些內、外部資訊,台達皆會藉由台達特有的內部新聞發布管道,即時傳遞永續資訊,並透過2011年起出版的品牌雙月刊分享給同仁。過去幾年,我們也舉辦「Delta Talk平台」,由執行長、營運長向同仁分享組織轉型的方向與策略,或者是由品牌長更分享台達品牌定位與企業社會責任。讓每位台達人都能夠認識、了解我們實踐永續發展目標的決心。

(10年前台達第一批出品的馬克杯,杯身上記載著台達的精神標語/圖片來源:CSRone)

二、 融入生活,讓永續隨處可見
台達給每位員工送上一個環保杯,除了直接傳達我們減廢的倡議之外,也減少公司內部一次性用具的產生量。除此之外,我們也制定了一個能夠即時觀察節能減碳目標是否達成、目前已完成多少進度的告示板,讓員工可以隨處看見台達落實組織宗旨的決心。

三、 有感溝通,讓老闆、員工都「buy in」
在公司內部政策中,我們每年都會制定並公布該年度需要節能的目標,並由各個部門、工廠分別提出可達成節能目標的解決方案,透過這一機制,讓每一個好的永續理念與構想都有機會被實踐。

在目標設定與成效展現的資訊傳遞上,我們也會「換個方式說」,讓溝通更有感、有效率。例如,台達進行產品研發、結合、創新並設定KPI時,若我們直白地告訴工程師「今年目標是讓產品效能提升1%」,那麼工程師可能習以為常、不予重視。但如果換一種說法,告訴他「當每個售出的產品都能夠節省1%能源、乘上能源效率、算上每日基本工時,則台達一年生產的2億顆電源產品,就可省下2座林口火力發電廠一年所產生的電。」對方就會眼睛一亮,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有價值。

同樣的,與高層對話同樣也要讓對方「很有感」。台達內湖區的辦公建築在經過綠色設計改造後,一年節省100多萬度的電,當我們把節餘300多萬元的年度電費帳單拿給創辦人看後,他才對於這些「看似非常細微的改變,卻帶來龐大影響力」的策略感到驚喜。

四、 評比成績,是肯定也是檢討自我的最佳工具
現有的國際永續評級機制非常多,包含DJSI、CDP等,而台達也很榮幸屢次拿到多項肯定與入圍。但好還要再更好,對我們來說,參加評比的價值,除了藉獲獎佳績對外傳遞永續概念、向內建立組織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評比自我精進、檢討與學習,並規劃出更加完善的策略。

五、 華山論劍,10年策略會議凝聚共識
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先生的風險與危機思維,非常確實的落實於組織內部。每年台達內部都會召開一場「10年策略會議」,平時遍布在全球的一級主管都要參加,並分享對於組織的願景與發展策略。

每年場面浩大宛如華山論劍,台達的八大事業群好似各家門派武功高手,彼此洞見預期的風險與危機,互相挑戰策略計劃中的不足之處,並制定出明確的目標與市場。這樣的討論,讓台達不只有願景,更有行動力。

Q4.台達於2017年成為全台首先通過SBTi認證的企業,其對台達的重要意義與影響為何?在實踐永續過程中,發現台灣擁有發展潛力的產業是什麼?

台達在2015年9月簽署了「We Mean Business」承諾書,並開始進行SBT減量計算。在眾多方法下,我們選擇採取「部門減碳法」(Sectoral Decarbonisation Approach, SDA);先行評估本身產業類別與所處的環境條件、估算總碳排放量,並透過科學方法和權重計算出應該減碳的額度,以及與目標承諾減碳之間的缺口。

台達於2017年12月通過SBTi的認可,成為台灣與中國大陸首家、全球第87家拿到此項認可的企業。但是,永續需要做「實」不做「虛」。拿到認證、核可並不是永續的終點,而是邁向另一階段挑戰的起點,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持續達成自定的減碳目標。為此,我們嘗試了幾種方法,其中包含:

一、 自建太陽能發電、綠建築減碳
在台灣提到綠建築,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台達。由於建築是消耗能源的大戶,因此台達積極對外推展綠建築概念,並率先自2005年起,將綠色建築的概念運用到自家廠辦,或是社會捐建的建築中。截至2019年底,我們一共累積了15棟綠建築廠辦,依照確信流程計算節電量,在2019年中,全球廠辦綠建築節電量便高達19.73百萬度電,減碳約1萬2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此外,台達廠區更透過太陽能自發自用電,約減碳於1萬7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二、 鼓勵研發高效能產品,讓全球一起節能
台達鼓勵任何以節能減碳為目標進行相關產品的研發。我們曾在2013年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部效率達96%的鈦金級伺服器電源,獲得伺服器大廠Google、Facebook等大型資料中心客戶訂單。也因為台達於全球電信電源市占率排名第一,故隨著產品的擴散,其節能成果也非常驚人:2010年至2019年,總共協助全球客戶省下314億度電、減少近1,700萬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 方法用盡,才找外援買再生能源憑證
當嘗試過自建發電、綠建築減碳,以及研發效能產品等辦法全部用盡後,依舊無法達到減碳目標;我們才會尋找外援,購買包含I-REC、T-REC等各式再生能源憑證去補足缺口。

透過設立減碳目標,我們再次體悟到永續領域需要匯集眾人智慧,尋找更多創新、未被看見的解決方案。除此之外,台達也認為,台灣綠色能源市場擁有非常大的商機正在開發。綠色能源勢頭正夯,在各大品牌與法規的驅動與壓力下,各個「用電大戶」組織未來將會出現更迫切的再生能源需求。而當越來越多單位需要購買綠色能源,那麼就會帶動綠能產業的興盛,並引動相關法規的出現。

台達也期許未來能夠透過政府與企業組織的力量,讓永續能源產業快速興起,誕生「綠電國家隊」,促成更有力量的綠色循環。


(台達永續長周志宏分享集團經營理念,拿到相關認證僅是開始,更要思考後續永續發展目標/圖片來源:CSRone)

Q5. 分享一個您印象最深刻的台達永續案例或成就?

答: 2008年8月8日,強烈颱風利奇馬帶著超級強烈的豪大雨襲台,位於高雄市、台南市與嘉義縣交界處那瑪夏的小林村幾乎滅村,原本用來避難的學校,在豪雨的衝擊下,只露出二樓頂的一小部分。

災後鄭崇華先生帶著我們團隊、成功大學教授,以及一群營建團隊,一起到山上重新為新民權國小和避難中心選址。在這個極端氣候已成為新常態狀況下,如何為這些居民重新打造家園,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時,我們秉持著「離災不離村」的概念,2012年終於在那瑪夏啟用了一個融合學校和防災中心、生態和教育等多重意涵的「淨零耗能」建築。這棟建築裡,我們不僅設置了衛星電話、充足的糧食和水源,還把操場建造成可供直升機降落的停機坪,以備急難不時之需。直到現在,每逢雨季、颱風來臨前,我們基金會的同仁都會確認避難中心的運作是否一切正常。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那瑪夏民權國小蓋好之後,我們遭逢的第一個颱風。在氣象預報告知將會有大豪雨發生的時候,台達基金會內部就緊急成立了一個防災應變中心,並且建立連線設備,接收當地居民不時回傳的訊息及照片。

在這些照片裡,你可以看到小朋友躺在室內地板上打滾的童真歡顏,即使外頭風雨交加,他們依然安心地在建築內玩樂;他們甚至把中央空間變成音樂台,在上面唱歌、跳舞。這種遠隔千里卻彼此情感牽繫的溫暖畫面,至今清晰留在我腦海。

這座那瑪夏民權國小更成為台達向國際展現氣候變遷調適的最佳典範。在興建之初,國家地理頻道同步地啟動並製作了《偉大工程巡禮:那瑪夏環保小學》紀錄片,傳達綠色建築的潛能與影響力。2015年在全球關注之下開展的氣候峰會,台達更在法國巴黎大皇宮中重新展現了這座建築,也非常榮幸地受邀至德國館做專題分享。

這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除了本身全程投入和參與之外,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台達從上到下各個部門一股卯起來「做實不做虛」的永續拚勁。永續故事的開端,就像一盆初燃的薪火,當你用心維護,偶爾添柴加料,它就會變成一個匯聚眾多能量的有機體,正面能量就會越燒越旺!

核稿:Amy Lin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資料來源:CSRone
圖片來源:CSRone


延伸閱讀:
微軟攜手台達 推展智慧樓宇解決方案
2020氣候緊急關鍵年 TCFD成最夯揭露指引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