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商業和管理是手段,而目的是為了實現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17項SDGs目標中包括Goal1消除貧困、Goal2 消除飢餓、Goal3 身體健康福祉、 Goal4教育素質 、Goal5性別平等;如果我們能教導學生充分理解,「管理是為了人類永續發展而存在」的此一概念,那麼我們就會釋放出一股比矽谷創新更強大的人類進步力量。
傳統觀念中,企業是為鼓動創造價值而存在,而股價則是衡量企業成功的最終標準,這些都曾經導致大規模的惡性後果。這些主張也許在1980年代仍是一個有用的假說,能夠迫使那些已經變得過於龐大和臃腫的企業集團不斷往前進。然而,非常明顯地股東資本主義的神龕於今日已不再適用。隨著公共公司的數量急劇下降、創新替代融資方案不斷翻新,企業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神龕主張已經不再有昔日的意義。
某些時候一個營利性、股東所有的公司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有些時候一個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政府政策、甚至開放原始碼的軟體程式(如Linux)、社會運動、一個完整的新形式協作行動,才有可能是達成目標的最佳方式。我們應該培養學生開放所有的思維與觀點,彈性地看待管理工具以達成最佳目的。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選舉後的一則Facebook貼文可以隔天就召集到50萬名女性和民眾,戴上粉紅色帽子齊聚華盛頓。這種即時的「協作」其實也是「管理」的新形式之一,而完成工作的方式和範圍,從未曾如此即時與廣泛,任何解決方案都具有潛力,不必侷限於企業內部的管理而已。
我們可以想像,今日全球平台新創公司不斷出現,與傳統大型公司的商業環境迥異,其管理教育內涵也極為不同。今日的管理教育可以借鏡華爾道夫的方法,讓學習者沉浸在藝術和文化中,以蘊育出創造性思維並應用於不同材質對象的項目上。密西根大學的Impact Studio中心新創項目,即是透過大學的廣泛跨學科的資源,為學生提供孵化社會創新的機會。我們吸引來的不僅是投資者而已,我們真正的目的是想為世界創造出真切影響力。
全球的組織正在進行本質性的改變中, 管理教育更是如此。此刻正是重新思考「什麼是21世紀的管理教育內涵與意義」的最佳時機。我們希望未來能夠培育新一代管理專才,以實現SDGs為終極目的,並嫻熟使用新的協作工具與資源,同時對所有的工具方案(無論是營利性組織、非營利組織、政府還是個人)採取開放嚴謹批判與彈性採用態度,如此才能創造人類真正想要的和平世界。
編按: 作者Jerry Davis現任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商業暨影響學院副院長 (Associate Dean, Business + Impact at Ros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他於管理社會學範疇的文章頻繁廣泛地為產官學界所引用,最新著作《美國企業逐漸消失:航駛在新經濟風暴中》”The Vanishing American Corporation: Navigating the Hazards of a New Economy”是熱銷書籍。
資料來源:Management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圖片來源:rawpixel
延伸閱讀:
我們何時才能開始以「設計」來實踐循環經濟?
不用大動作 ! 珍惜食物從微型改革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