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干擾生理時鐘 研究:晝夜節律可能延後17分鐘
新研究顯示,塑膠可能干擾人體的生理時鐘,導致細胞晝夜節律延遲15至17分鐘。這項研究雖在實驗室進行,尚未在動物或人體試驗,但提醒我們塑膠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可能潛在影響健康,特別是對荷爾蒙系統及慢性疾病風險的影響。

即便沒有鬧鐘,每天也會在一樣的時間醒來,一樣的時間睡覺?生理時鐘維持生理功能的平衡,也影響睡眠。新研究顯示,塑膠會干擾生理時鐘,讓細胞的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延誤15~17分鐘。
這項研究僅在實驗室進行,尚未在動物或人體試驗,但塑膠充斥我們生活,科學家認為影響未明,需要留意。
生理時鐘失衡,可能擾亂荷爾蒙系統,也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風險上升有關。圖片來源:Ron Lach/pexels
人體有數個生理時鐘,主時鐘與週邊生理時鐘同步化,以維持睡眠週期、體溫、細胞週期、代謝、免疫等關鍵功能的平衡。生理時鐘會與太陽24小時的明暗循環同步化,產生晝夜節律。當節律失衡,睡眠障礙、糖尿病、免疫系統等疾病的風險也會上升。
聚氯乙烯(PVC)及聚氨酯(PUR或PU)是常見塑膠,用於製造兒童玩具、食品包裝到家具等各種生活產品。挪威科技大學(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研究團隊發現,PVC與PUR中的化合物會干擾腺苷受體(A1R),導致細胞的晝夜節律延誤15~17分鐘。
研究的共同作者、挪威科技大學研究員瓦格納(Martin Wagner)告訴《衛報》,理論上,這代表你會更晚睡、更晚起。「你可能會說只延長15分鐘沒什麼大不了」,然而,生理時鐘是精細的平衡,一點點的變動可能是重大改變,我們對它的影響仍不清楚。
這項研究4月刊登在《環境國際》(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期刊。研究使用的塑膠樣本分別取自醫療用餵食管與長跑運動用的水袋。前者是PVC材質,含1600多種化學物質;後者是PUR材質,含超過1萬種化學物質。研究在實驗室設備進行,而非人體試驗。
瓦格納說明,研究用的萃取物化學物質濃度高,一般人體細胞不太可能直接暴露於如此高的劑量,但這類塑膠化合物常見於食物包裝等,而且可能滲入食物與水,長期接觸是隱憂。若再加上其他環境干擾,可能會對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參考資料
- Sciencenorway.no(2025年5月29日),"We've discovered a new way that chemicals in plastic can disrupt processes in our bodies”
- The Guardian(2025年5月9日),Plastics in everyday objects may disrupt sleep in same way as caffeine, study finds
- USRTK(2025年4月14日),Plastics may disrupt the body’s clock, rais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 study finds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