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 作者:CSRone 游絨絨

荷蘭新創De Clique打造「在地再利用」供應鏈,零廢棄成新日常

材料消耗失衡,城市成為轉型起點

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消耗的材料超過 1000 億公噸,從金屬、塑膠到石材應有盡有。但其中,只有約三成真正用於長期建設;其餘絕大多數,不是被焚燒就是躺進掩埋場,白白浪費了大量資源,也帶來龐大的環境壓力。這樣的現況,讓「循環經濟」的呼聲越來越大——希望資源能被反覆使用,而非一次即丟。

不過,想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意味著我們得重新設計整個生產與營運系統。但也正因為氣候危機日益嚴重,許多城市已經開始行動,把這個看似宏觀的議題「在地化」,一步步拆解成可以執行的城市行動。畢竟,全球城市每年消耗約 75% 的原材料、製造超過一半的碳排放,城市本身,自然成了轉型的關鍵。

用「剩餘資源」創造新價值──來自荷蘭的 De Clique

在荷蘭的鹿特丹與烏特勒支,一間名為 De Clique 的社會企業,正用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廢棄物」。創辦人 Anja Cheriakova 在 2019 年創立這家公司,專門收集來自餐廳、超市、市場的各類生物廢棄物——像是咖啡渣、果皮、蔬菜邊角料等等——並以 CO₂ 中性的方式進行分類與回收。

他們不只是回收,還打造了一整套在地再利用的供應鏈:咖啡渣送去種菇,長出可以變成美味小點的秀珍菇;橘皮則搖身一變,成為清潔劑的原料。更厲害的是,這些「剩餘物」還能拿來做肥皂、釀啤酒,甚至是烘焙用的麵包材料。
光是在一座城市,De Clique 每個月就能成功減少超過 15,000 公斤的廢棄物被送進掩埋場。

截至目前,De Clique 已與超過 125 間本地企業合作,從學校、博物館到園藝中心都有他們的身影。接下來,他們計劃將觸角延伸至超市,甚至複製這套模式到全荷蘭。最終目標是:每座城市都擁有一個「De Clique 中心」,讓剩餘資源得以在地循環,變廢為寶。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採用「Steward Ownership」的營運模式,旨在將公司的控制權與經濟利益分開,確保公司長期服務於其使命和價值觀,而非最大化股東價值。例如獲得 50 萬歐元的投資,但投資人不能從中提取利潤,所有決策都以實踐企業使命為優先。

談到未來,Cheriakova 這樣想像:「希望十年後,『零廢棄』能成為日常。當人們面對剩下的材料,會自然地問自己——『這些東西,還能被誰用?』」她希望大家買的是「真正需要」的東西,並在使用與消費中,重新找回與土地、社群之間的連結。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De Clique


延伸閱讀:
「循環經濟」創新模式-精彩十大案例一次看
「BEONE 未來共生基地」打造城市遊樂場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