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回報的投資?這次不是股市,是氣候韌性
今年 6 月,素以冰川景觀聞名的阿拉斯加,卻罕見地發布了史上首個「高溫警報」(Heat Advisory)。這不只是天氣異常,更是氣候變遷的警訊——當極端氣候事件愈發頻繁,我們不僅需提升個人對天候變化的適應力,更迫切需要政府與企業投入長期的氣候調適行動。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最新發布的報告,分析橫跨 12 個國家的 320 項氣候調適與韌性投資案,總額達 1,330 億美元,發現每投入 1 美元於氣候調適與韌性建設,在十年內可產生超過 10 美元的效益,等同於潛在回報高達 1.4 兆美元,平均報酬率約為 27%。
其中某些領域的回報率更為驚人。例如,健康領域的氣候投資預估報酬率超過 78%,原因在於能有效降低極端高溫、瘧疾與登革熱等氣候相關風險對生命的威脅。而像是災害風險管理類別(如預警系統)也展現出特別高的效益,能有效保護基礎建設與生命安全,回報率極高。
氣候調適,是高報酬的前瞻投資,不只是應急方案
報告指出,氣候韌性應從根本上被視為一項主動的國家與社會投資策略,而非被動的災後應變。這些調適專案涵蓋範圍廣泛,包括基礎設施升級、醫療體系強化、災害預警與應變系統的建立等,不僅有助於降低潛在風險,更能實質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安全。
此外,WRI 也強調,這些專案的效益遠超防災本身:除了減少損失,還能活絡地方經濟、推動創新,並吸引更多私人資本投入,形成正向循環。320 項專案合計超過 1 兆美元的預估回報,也清楚展現出氣候調適作為一種「投資而非支出」的潛力與價值。
當極端氣候變遷加劇,韌性建設變得更加迫切。洪水、野火、熱浪等災害不僅在頻率與強度上持續升高,也導致醫療、能源與糧食體系承受巨大壓力。報告呼籲,各國應採取主動態度,將調適工作納入基礎建設與財政規劃,而非等到災難發生後才倉促應對。
「氣候行動財政部長聯盟」共同主席 Sam Mugume Koojo,他在報告發表時表示:「這項研究揭示了氣候韌性真正的價值——而這才只是冰山一角。」
(各類氣候調適投資的平均成本(以百萬美元計)資料來源: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歐洲如何以基礎建設打造韌性城市
在歐洲,多數國家已將氣候韌性視為長期國家安全議題。以荷蘭阿姆斯特丹為例,這座低窪城市過去因水患頻仍而成為氣候調適的領頭羊。當地政府大力投資於「韌性城市設計」:如可滯洪的公園地景、會儲水的停車場與廣場,甚至將建築物設計成「浮屋」,可隨水位升降,不再懼怕淹水風險。
同樣的精神也出現在哥本哈根。當地透過「暴雨管理計劃」打造一個又一個能夠吸收暴雨的城市空間,包括植栽屋頂、水道式街道與地下蓄洪系統。這些調適基礎建設不但避免了高昂的水災損失,也提升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質與城市景觀。
台灣城市的韌性行動
近年來,隨著極端氣候加劇、降雨型態驟變,台灣各地城市逐步展開應對氣候風險的調適行動。台北市也將「海綿城市」理念納入都市治理,透過建置透水鋪面、生態下水道、滯洪池與雨水花園等綠色基礎設施,提升城市面對強降雨的調蓄與滲透能力。2022 年發布的《氣候變遷調適執行方案》,更進一步從地方環境、社會脆弱性與關鍵領域風險出發,規劃出包括水資源管理、熱島效應調節、都市綠化在內的多項韌性策略。
台灣在氣候調適上的行動已逐步啟動,並展現出多元場域的創意與韌性設計。然而,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仍不斷進化,我們能否讓每一座城市都具備足夠的調適能力,不只是避免損失,更是創造機會?在台灣,我們是否有機會走出自己的氣候韌性路線圖?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Chris Gallagher
延伸閱讀:
阿拉斯加首發「高溫警報」 專家:別笑,這裡的熱更難熬
對企業來說,「氣候調適」= 氣候資訊+韌性勞動力+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