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4 | 作者:CSRone Amy Lin

對企業來說,「氣候調適」= 氣候資訊+韌性勞動力+商機!

2021年聯合國召開氣候大會COP26,許多政府代表和科學家們不約而同地提及「氣候調適」這個名詞,當時雖有媒體披露但並未引起熱烈討論。直到2022年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7將「氣候調適」訂為優先議題,並通過《沙姆沙伊赫調適議程──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性的全球「氣候調適」行動計畫。嗅覺靈敏的跨國大企業開始意識到「氣候調適」背後的實質意義與巨大商機。

解決「氣候變遷」2途徑:「減緩」、「調適」

《沙姆沙伊赫調適議程》係以COP22「馬拉克什夥伴計畫」架構為基礎,並據以明白揭示,氣候變遷最嚴重地衝擊全球5大系統:「糧食和農業」、「水和自然」、「人類居住系統」、「沿海和海洋」、「基礎設施」,並倡議應啟動「跨領域的促進計畫和財務」大力支持。經過COP27這番定調,「氣候調適」開始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里程碑。

(《沙姆沙伊赫調適議程》揭示全球衝擊最嚴重的5大系統。來源:UNFCCC

到底「氣候調適」是甚麼?對企業又代表甚麼意義?這得從「氣候變遷」說起。歷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大多可歸納為兩種途徑:一是「氣候減緩」(mitigation)、二是「氣候調適」(adaptation)。前者是指藉由行動,來「減緩」(mitigation)氣候變遷發生的速度與規模。後者則是指當氣候災難無可避免時,則藉由政策或方案,儘可能地提高組織的氣候「韌性」(resilience)以「調適」(adaptation)氣候變遷之衝擊,期能從氣候事件中斷狀態,迅速復原、維持運作。

  1. 減緩(mitigation):是指透過人為的介入,來「減緩」氣候變遷發生速度和規模。例如減少碳排、降低燃煤、採用再生能源、發展碳捕捉技術等。
  2. 調適(adaptation): 是指對於已經發生或正在醞釀中的氣候災難事件,採取策略與行動,強化自身的「韌性」(resilience),以「調適」氣候事件的負面衝擊。例如國土重新規劃、城市基礎設施、防災、救災、重建等。

「氣候變遷」不再只是保護下一代,而是保護這一代

為何「氣候調適」此刻變得如此重要?2022年2月聯合國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布一份重量級旗艦報告《第六次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內容指出,在難以將升溫控制在1.5~2°C的情況下,地球環境將遭受到全面性、不可逆轉的衝擊。IPCC研擬各種未來升溫情境,顯示升溫超過1.5°C的情況很可能會發生。同時諸多證據指出,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頻繁地侵襲地球。

《第六次評估報告》使用多量篇幅,說明軟性調適、硬性調適、漸進式調適、轉型式調適等各種途徑。並且提出一項「氣候韌性發展」(Climate Resilient Development解決框架,這是指有計畫地採取減緩調適措施,以確保氣候安全,從而改善自然和人類的福祉;例如:減少貧困和飢餓,改善健康和生計,為更多人提供清潔能源和水,以及保護陸地、湖泊、河流和海洋的生態系統等。

IPCC的上述報告將焦點轉向「氣候調適」,再據以印證今日氣候災難已經是全世界各地的日常真實,終而氣候變遷已經不再只是保護下一代,更是在保護我們這一代。現今我們必須兼採「劍」(氣候減緩)和「盾」(氣候調適)的雙重方式來對應氣候變遷。一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言,以「同樣的力量和緊迫性」,進行「調適」和「減緩」。

然而,即使氣候變遷如此緊急,對比目前各國政府、企業和民眾的改善行動,仍然甚為緩慢甚至停滯。對「氣候變遷」的認知,大多數企業仍只停留在「節能減碳」、「合規揭露」的階段;再多者或許已經部分採用「再生能源」、「綠色建築」以達成「氣候減緩」。然若論及更廣泛的「氣候調適」,企業或許只能類比到平日「災害處理」來等同應對,「等發生時候再說」。

這將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當下,企業應對過於單一且流於形式──一旦颱風、洪水、乾旱、野火氣候事件發生,企業「當下」採取應對流程,處理此次「單一」的突發氣候事件;甚至有些企業「災害處理」流於形式,未正確掌握資訊與資源,或未切實執行災難應變、調度、控管,最後導致重複發生員工傷亡、財物損失苦果。

事實上,面對未來氣候變遷更多的不確定和巨大風險,誰能保證50年來未曾氾濫的河水,明年不會越過堤防?誰又知道往年3個月的乾季,如今卻會變成連年乾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將「氣候調適」等同「災害處理」的方式應對,只會讓企業陷入更大風險。具有遠見的企業,宜從「氣候變遷」的至高點,兼顧「調適」與「減緩」目標整體考量,善用相關機構研發出來的框架和工具,蒐集內外部氣候資訊,打造能夠因應氣候變遷知識與技能的氣候韌性勞動力和供應鏈,如此才能橋接政府、社區、企業、員工的資源與福祉,獲得短中長期「氣候韌性」之效益。

「氣候調適」3途徑:打造企業「氣候韌性」、投資、產品與服務

2021年世界銀行(World Bank)發布報告促進私人企業投入氣候調適和韌性》指出,投資「氣候調適」的效益巨大。2020年到2030年,若能在全球5個重點領域:「早期預警系統」、「氣候調適基礎設施」、「改善旱地農作物生產」、「保護紅樹林」、「建立水資源韌性」投入1.8兆美元,將可產生7.1兆美元的效益;而發展中國家若投入8億美元於「早期預警系統」,每年將可減少30億到160億美元的氣候災損。

該報告也建議,私人企業可透過3途徑投入「氣候調適」,包含「打造企業氣候韌性」、「投資」與「透過產品與服務」。同時,這3途徑的作為,終而可以為社會在「勞動力」、「經濟」、「社區生活3層面做出貢獻。

(企業「氣候調適」3途徑:打造企業「氣候韌性」、「投資」、「透過產品與服務」來源: World Bank

途徑一、打造企業「氣候韌性」

員工是企業最大的資產。面對急遽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災害,企業宜思考打造企業的氣候韌性勞動力(Climate Resilience Workforce)。2020年爆發的新冠肺炎就是最佳說明案例,疫情襲捲全球3年以來,68.6億人口確診,高達686萬人死亡,造成許多家庭不幸;而疫情導致工廠停工、供應鏈中斷,許多員工必須冒生命危險執行勤務,還有許多倖存者至今仍飽受後遺症之苦。

專門關注氣候與人類健康的專業期刊《柳葉刀倒數計時報告》明白指出,即使新冠肺炎荼毒全球,就長期來看「氣候變遷」仍是21世紀「全球健康的最大威脅」。「氣候變遷」影響人類健康業經許多醫學研究證明,包括哮喘、心血管疾病、過敏慢性疾病、昆蟲與水傳播媒介疾病、極端高溫、惡劣天氣、空氣汙染、食品、水質等,都可能降低員工勞動力。

「氣候變遷」除了直接影響人類健康之外,其所造成的間接影響,也不容忽視。包括,由於氣候變遷影響埃及斑蚊棲息地,預計本世紀可能有將近10億人口新暴露於革熱和茲卡病毒的風險。到2050年,氣候對於農業和糧食安全的衝擊,也可能會使5千萬人面臨營養不良,超過10億人會暴露在高溫值勤。

從建築、採礦、能源生產、農業、零售、到醫療、白領辦公室工作,各個產業、各個部門、各種類型的工作,都會感受到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威脅。《柳葉刀倒數計時報告》估計,僅2020年暴露在極端高溫狀態下對健康的影響,就導致295億小時在工作損失。

而隨著政府對各類職業傷害的定義,以及職工健康安全的監管加大力道,企業的法遵風險也會越來越大。例如,加州政府訂定職業高溫暴露標準,要求雇主提供戶外高溫工作員工培訓、飲水、遮蔭設備等。

除了「韌性勞動力」之外,企業還要關注「韌性供應鏈」議題。若企業或主要供應鏈所在地發生了氣候事件,其引起的損失與復原將甚難計量。例如,2011年泰國南部超級大洪水,首都曼谷防洪系統見效避過一劫,其餘5個工業園區全遭淹沒──當時關閉了200家工廠、疏散2萬勞工,近20萬名工人受到影響;而日本本田車廠淹掉全球產量的4.7%。另外,2020年澳洲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大火,燒毀1800萬公頃土地,數千棟房屋被毀,農林漁業損失28億元澳幣,觀光損失45億元澳幣。而又,2021年德國比利時發生百年罕見的暴雨和洪水導致200人死亡、數千人失蹤,數萬個家庭和企業受到水淹和停電的影響,德國奧迪汽車損失了將近10億歐元。

面對越發嚴峻的氣候災難,我國環保署設有「臺灣氣候變遷調適平台」,提供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行動方案、評估資訊等資訊,並針對八大領域(災害、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利用、海洋及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及生物多樣性、健康)提調適策略和行動計畫。

外,經濟部工業局的「氣候變遷調適專區」也提供製造業氣候調適的指引、執行現況、執行方法、衍生機會等資訊。其中並介紹企業可以採行的5項調適方法:

  1. 提高認知
  2. 評估與管理風險和機會
  3. 建立企業對氣候變遷韌性
  4. 相互合作
  5. 克服障礙

企業若能善用內外部資源,蒐集氣候資訊,有效地評估自身的風險和機會,制定並執行「氣候調適」策略和措施,與政府、社區和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自可強化企業自身的「氣候韌性」,提高氣候戰場上的勝算。

途徑二、投資

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投入因應氣候變遷資金,係以「氣候減緩」方向為主。2020年「氣候變遷」的總投資金額為832億美元,近7成用於「氣候減緩」,僅286億美元(占34.3%)用於「氣候調適」。並且這些「氣候調適」資金大多數來自政府或公共基金,只有 1.6%來自私人投資,而這也給了「氣候調適」先行者企業一個搶先開發的良好商機

(2020年全球投入「氣候調適」資金僅占34.3%。   來源:OECD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付費暢讀完整內容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