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 作者:食力新聞/編輯部

全球暖化使農業生產力下降21%!科技進步可能跟不上人口成長

身處豐衣足食、物產豐饒的台灣,你可能較少感受到「沒有東西吃」的危機感,但沒有感受到、不代表這件事情不存在。

近年雖然農業科技大幅進步,不僅平均面積產量提升,作物的品質也越來越好,但受氣候變遷對生產力的影響加上全球人口的快速增加,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仍難解除。

技術進步可能來不及 氣候變遷影響難抵消

根據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al Climate Change)上的最新研究指出,1960年代至今的氣溫上升對農牧業生產力帶來嚴重影響。該研究指出,自1961年以來,生產力實際上已經較氣候還沒受人類活動影響前,下降了21%。儘管近幾十年來受惠於農業科技進步,生產效率變得更高效,但極端氣候仍使稻米、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持續減少。

自1960年代以來,技術精進、肥料使用和全球貿易的進步使糧食生產能夠與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保持同步,然而,隨著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根據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家Ariel Ortiz-Bobea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天氣對全球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影響」計量經濟學模型,自1961年以來,人為氣候變化(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已使TFP降低了約21%。研究表示,這相當於減少了7年的生產力。

集約化農耕能使產量更高?專家:情況只會更糟

面對糧食產量下降的問題,或許最直接的反應是持續增加產量,擴大採用能以同樣面積耕地產出更多產量的集約耕作,然而,Ariel Ortiz-Bobea卻對此表示:「我們始終想在不斷變化的氣候中提高生產力,但這是一個糟糕的方法。」

他表示,增加土地和水資源投入的集約化耕作,雖然能增加產量,但卻造成嚴重的環境破壞。不僅是對森林的摧毀、表層土壤的流失,大量使用農藥帶來的污染,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反而會讓氣候變遷更嚴重。

農業匱乏地區首當其衝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全球責任

2050年,全球人口將增加到90億,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估計,食物產量將必須增加約70%,其中農作物年產量需增加近10億噸,而肉類產量將劇增20%,年產量則要增加超過2億噸,才可能餵飽全球人口。

而Ariel Ortiz-Bobea也擔心農業研究和開發需要數十年才能轉化為更高的生產率,這將導致產量較不穩定的國家情況更糟。哥倫比亞大學食品安全與氣候研究人員Weston Anderson指出,中美洲和非洲撒哈拉(Sahel)地區是農業生產力因氣候變遷下降幅度最大的地區,而這意味著本來已經沒有糧食保障的人口正承受著最重的氣候變化負擔,他強調應盡一切努力立即改善這些脆弱地區的農業生產。

Ariel Ortiz-Bobea說:「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經超過我的預期,我不確定我們是否能跟上惡化的速度。」為了改善氣候變遷,聯合國也呼籲七大工業國組織(G7)應該幫助貧困國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實際作法包含提供這些國家多一倍的融資等。

 

資料來源:食力新聞
圖片來源:no one cares


延伸閱讀: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報告指出:未來10年糧食供應將超過消費需求
WRI: 5項關鍵原則,「疫後復原」兼具「氣候韌性」!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