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 作者:遠見/魯皓平

口罩垃圾海?科學家在香港外海發現大量口罩廢棄物

你一定沒想到,因為肺炎而大量需求的口罩,竟也成了海洋最難堪的垃圾……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在中國(China)武漢爆發以來,才不過短短4個月的時間,它已讓全球突破200萬例確認,在WHO主席譚德塞一貫輕蔑的態度和幫中國背書的荒謬行徑,讓全球面對疫情措手不及,若不是當初他呼籲不要禁止各國限制中國遊客入境,疫情豈會演變到如今難堪的模樣?

如今,這波病毒在歐美爆發,影響人數難以估計,產業近乎全面停擺的無奈,更導致許多人畢生努力的心血或成就付諸流水──面對疫情當前人人自危,口罩的防疫更是關鍵,但科學家近期卻在香港(Hong Kong)發現,海岸邊撿起了大量的口罩垃圾。

口罩需求多 竟也同時成了海洋垃圾

致力於海洋問題的非營利組織OceansAsia,研究員蒂爾邦達洛夫(Teale Bondaroff),在研究海洋保育問題時,於香港外海的索罟群島發現了大量的口罩垃圾,在全球絕大部分口罩都一片難求的狀況時,隨手棄之的口罩垃圾問題,竟也成了防疫之下最令人難堪的汙染情況。

索罟群島位在香港新界大嶼山離島區,該島主要由礁石群所組成,島上沒有固定的居民,由於人跡罕至,抵達島嶼又必須乘船才能進入,極其不便的環境也不利於生存。

然而,在這樣幾乎沒有人跡的地方,島嶼卻常堆滿了各種垃圾,這也成了OceansAsia團隊研究的契機──成員每隔幾週就在島上進行調查,用以分析垃圾的來源,並探討洋流的路線和狀況。

不過在疫情爆發後,蒂爾邦達洛夫就曾經和同事在短短的一天之內,從一小片海灘內撿起了高達70個口罩,他解釋,大約是在病毒開始散布的六個星期之後,人們的文化已經發生了轉變,使愈來愈多人開始有固定戴口罩的習慣。

「然而,口罩的成分除了不織布、活性碳之外,還含有大量的聚丙烯,聚丙烯是一種很長時間才能被分解,並且會產生大量毒素的塑料。」

而且,團隊無法斷定這些口罩真正其實來自於何處。

大量聚丙烯材質難以分解 還會被海洋生物誤食

然而,除了海灘上發現的口罩,這同時代表著已有更多的口罩漂散至大海中,他憂心重重地說,「海豚和海龜等動物很可能會誤食口罩,如此在海洋中大量出現口罩的現象,代表著肺炎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政府在廢物管理上所產生的缺陷。」

專家強調,即便人們在口罩垃圾處置上更加謹慎,也無法解決索罟群島海灘上的垃圾問題,許多長年丟棄在海灘上的垃圾,最終都漂到此處,「全球每天約有8000萬片塑膠片最終進入海洋。」

從一開始大多在海灘上發現的瓶罐、塑膠袋等垃圾,到近期因為疫情爆發而開始撿到的大量口罩,說明了人們的公德心問題,也突顯了廢物處理供需鏈上最嚴重的弱點。

蒂爾邦達洛夫強調,他希望透過這個研究和發現,喚醒人們廢物處理的基本觀念和常識。「我認為應該提醒衛生官員們適當的口罩處理方式,應該妥適丟棄於垃圾桶,而不是扔於海洋,這樣口罩就不會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海灘堆積。」

台灣衛服部也曾教導口罩正確丟棄的方式

一般口罩配戴者,丟棄口罩時應該將口罩外側往內折,因為外部的病毒可能比接觸臉的一側來得還多。

有呼吸道疾病的口罩配戴者,則應該在丟棄口罩時,將靠近臉的內側往內包覆折好再丟棄,因為這類型患者的口罩,內部病菌會較多。

如此妥善的處理好口罩,才能避免清潔人員在清理時,間接也產生了被傳染的風險。

塑膠成了海洋垃圾的一大問題

專家強調,海洋中的塑膠已經多到可以環繞地球400多圈之劇,這種不可破壞的物質會擾亂食物鏈的每一層,如果我們的海洋無法正常運轉,它將無法支持魚類族群、藻類或是浮游生物,進而無法吸收二氧化碳來保護我們免於全球暖化的問題,這所牽涉的層面是整個地球的悲劇。

事實上,塑膠需要500至1000年的時間才能分解,這意味著幾乎所有的塑膠製品都以某種形式存在,它的負荷污染了我們的水域,並殺死了海洋野生動物;關鍵在於,儘管世界每年製造的塑料愈來愈多,但只有約5%的產品能夠得到有效回收。

環保團體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也研究發現,全球每年生產3億噸塑料,其中有500萬到1300萬噸的塑膠垃圾碎屑漂散到海洋中,進而被海鳥、魚類和其他生物攝入。可怕的是,預估到了2050年,大海中塑膠的重量,會比魚的重量還重。而隨著食物鏈不斷累積,最後將這些塑膠吃進肚子的,還是人類自己。

 

資料來源:遠見
圖片來源:遠見


延伸閱讀:
不讓海哭 可口可樂挺G7減少塑膠汙染
中國企業如何防肺炎?勤業眾信報告:八成企業認為當務之急須提供彈性工作方式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