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的美麗與哀愁,2025年可口可樂等公司禁用塑膠包裝有用嗎?
截至四月左右,可口可樂、特易購(Tesco)、寶僑(P&G)等40家公司陸續宣布在2025年前要禁用一次性塑膠包裝;亞洲雖未見大動作,但南韓政府也宣布餐廳內用不得使用塑膠杯,外帶之塑膠杯不得帶上公車的政策。然而禁用塑膠雖普遍能博得消費者的掌聲,但是衍生的食物保存不易、缺乏替代包材等問題卻仍舊存在,消費者雖對塑膠包材的關注增加,但選購產品時仍舊注重價格與品質,企業該如何在之間取得平衡,仍舊是個大哉問。

根據倫敦金融時報報導,截至4月左右,世界的「禁塑列車」開始加快速度,包括特易購(Tesco)、Lidl、瑪莎百貨(M&S)、P&G、可口可樂等前後已有超過40家公司跳上了這列車,宣示2025年前要停用一次性的塑膠包裝。而亞洲也有新行動,南韓政府從八月一日開始,內用不准用塑膠杯,顧客得自備保溫杯,或是用店家提供的玻璃杯喝咖啡,雖然外帶可以用塑膠杯,不過塑膠杯不能帶上公車,怕翻倒造成髒亂等等,以後去南韓旅遊最好自備水壺容器以及購物袋,因為從十月開始,南韓商店超市也不再給塑膠袋。日本GUSTO咖啡廳則是宣布2020年前,3200家店全面禁用塑膠吸管。
企業和品牌當然害怕被貼上對環境不友善的標籤,何況在減塑問題上的努力,確實會帶來加分效果。 寶鹼(P&G)全球永續部門副總裁赫利亞絲表示,調查顯示,到家樂福購物的消費者就對寶鹼品牌商品的印象變好。但這麼做就能拯救地球,還有這些企業嗎?根據消費者研究公司Kantar TNS在英國進行的調查,儘管包裝材質已經打敗血汗工廠和碳足跡,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事,但一般民眾選購產品時,仍然以品質和價格為優先考量。
Kantar TNS主管蒂克森提醒,這些措施都很正向,但企業恐怕仍得設法「教育」消費者,畢竟他們現在還沒感受到「塑膠是敵人」以外的問題。例如有些顧客到最後還是會認為企業或品牌做得不夠,因而產生「幻滅」感,這對品牌反而可能造成更大後座力。例如同樣以寶鹼來說,該品牌試圖透過回收、再製和混合的過程,讓塑膠製品更環保一些,而非直接改用其他材質。對部分顧客而言,這種做法不夠激進,仍無法杜絕塑膠品持續增加的狀況;研究顯示,到2050年左右海洋中塑料的重量就會比魚群還重。
英國連鎖超市業者冰島(Iceland),承諾到2023年前旗下所有自有品牌商品就完全不採用塑膠,這種做法贏得許多掌聲,但該超市自有品牌產品和包裝部門負責人舒菲爾德坦承,「我們在做對的事,但卻碰到一些艱鉅的挑戰」。要改用其他包裝材質,冰島超市本身和供應商都得投資新機器,成本勢必隨之提高,何況目前尚未找到適合的替代材質。
棄用塑料或改用其他材料,還可能導致食物加速腐敗和碳排放升高等風險。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塑膠倡議計畫負責人迪佛路特就提醒,不用塑膠有時確實有道理,但不代表所有問題就因此迎刃而解。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華視新聞
圖片來源:igorovsyanny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