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9 | 作者:關鍵評論網/孫珞軒

拒絕使用「奴隸可可豆」-荷蘭Tony's Chocolonely

《重點摘要》現在負責開採可可的地區仍有很嚴重的奴隸現象,荷蘭的東尼巧克力希望能以社會企業之姿解決這樣的不平等問題,而消費者除了知悉這件事以外,能做的就是大力支持公平交易的東尼巧克力。


我們吃巧克力時總洋溢著幸福的感覺,但電影《血鑽石》中巧克力一直到商品製成之前的那段血淚,著實形成很強烈的對比與衝擊。

東尼巧克力的誕生

2003年,一位名叫Teun van de Keuken的荷蘭記者受電視節目所託,採訪巧克力產業。經過整整一年的調查,發現象牙海岸有至少20%的可可豆農受到程度不等的奴隸對待,幾乎所有可可農園的工作環境都極度惡劣,很多孩童是被人口販賣而被迫在可可農田工作,也有很多成人是被強迫以工抵債。工作環境慘烈不提,有時了無薪水也罷。

其實奴隸、童工這樣的狀況在業界並非新聞,幾家國際大廠好比雀巢、MarsM&MHershey’s,甚至在2001年共同簽署可可協議(Harkin-Engel protocol),同意盡最大努力,在10年內將這樣恐怖童工的生產環境徹底消滅。

然而,當Teun在調查的時候,他發現幾年過去了,業界卻其實什麼事情都沒做。西非是可可豆的最大來源,市面上幾乎所有的巧克力都沾染了奴隸的血,卻沒有人為此做點什麼。

可可豆採收之後,送到港口負責分裝的加工廠是不分來源的,公平貿易的可可豆,最後都會和血汗可可豆混在一起。即使選擇公平貿易的源頭,加工處理之後也實在難以保證內容的純粹。Teun和當時節目的製作公司老闆Maurice Dekkers,最終決定跳出來,自己營造百分百絕對公平沒有血汗的巧克力,Teun的英文是Tony(東尼),再用lonely代表這條爭取公平貿易的孤單之路,終於成就Tony’s Chocolonely(東尼的寂寞巧克力)這個牌子。

寂寞巧克力推出,因奴隸童工的話題在媒體發酵,沒有消費者想要成為童工和貧民被剝削的推手,市場終於出現替代品,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但旋風是一時的,奴隸問題並沒有因此停歇,他們最終決定不採取一般習慣的基金會、非營利模式公益販賣,也不寄望大型企業終於認清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更改他們的物料來源,他們相信商業問題可以、也應該商業解決。

為了和奴隸問題的核心正面對決,他們在2006年,成立了一間真正的巧克力公司,致力於販賣百分百無奴隸巧克力,是荷蘭早年第一批出現的社會企業。

寂寞巧克力的包裝用色大膽鮮豔、口味推陳出新、提供網路客製化服務、每年推出各種限量口味測試市場、小心但積極地增加通路、堅持價格以確保公平貿易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致力推廣零奴隸的供應鏈概念,想盡各種辦法突破僵局,直接和產地農夫簽約,協調加工廠商在港口特設專屬區塊,以確保可可豆不會混搭其他非公平貿易的豆子。

盡可能堅持公平貿易的原則 ,以正規企業的模式經營,成立10年之後,2015年,寂寞巧克力已可在荷蘭各大通路購買,營收1,700萬歐元,利潤從前年的2.5%成長到4.1%。這樣的獲利率雖比不上跨國巧克力企業,但在社會企業的領域裡已堪稱典範。

 

披荊斬棘卻難以殺出的血路

寂寞巧克力的目標是讓零奴隸成為業界通則,他們不止教育民眾,也試圖教育其他廠商。消費者用鈔票做出選擇,協助社會企業的成長,也許才是唯一出路。

「沒有使用奴隸的」這個標籤,現在你知道了,於是你可以做出選擇。以愛之名,或許可以讓東尼先生不用再這麼寂寞。

資料來源: 關鍵評論網
圖片來源: Bodo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