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1 | 作者:CSRone

毒茶追查的政府角色與盲點

台灣的毒茶風暴越演越烈,各大茶飲品牌驗出農藥與DDT殘留,這次毒茶風波的主要源頭與混茶和進口有關,茶葉進口混堆的情形在台灣盛行已久,茶商將進口茶葉與進口花材與台灣茶混堆,主要原因是茶飲店只重視利潤,壓低茶葉的進貨價格,加上有些旅行社者,對於旅客購買茶葉收取高額的佣金,茶商若不混堆則毫無利潤可言。

對此食藥署繼出「強制檢驗」和「追溯追蹤」的方案,但若要防止此類事件發生,還需要其他部會的配合,例如農委會對於小農的自主檢驗應提出輔導獎勵對策,並針對混茶應研擬檢測分辦方法;公平會和觀光局對於旅行社的高佣收成行徑,也應加以懲治。

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強制規定連鎖大型賣店自主檢驗商品,而不僅只在事情發生後進行產品下架,應效仿國外大型賣店及機場免稅店,從前期評選、中期追蹤檢驗,到後期權責制度都有相當嚴謹的規範。

但無論如何,毒茶風波事件是政府、企業和社會各自錯誤行為交集後的結果,其中存在許多認知盲點,以下列舉,唯有立刻改正,才能防止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1.營運觀念的錯誤:飲料影響大眾健康甚鉅,但部分業者只重視利益,使用低價原料,並使用不實的產地進行宣傳,缺乏職業道德。

2.專業知識的缺乏:飲料茶不必要求茶葉外觀,可採用機剪,如此能充分掌握茶產和飲料特性,若採用成片契作,也能提升飲料品質,也可降低生產成本,但多數飲料業者缺乏此類專業知識。

3.消費態度的迷失:社會大眾忽略在飲品的經濟世界中忽略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遺忘原味才是茶品的本質,因此給飲料業界操作與投機的空間,對此需要大眾意識的覺醒。

4.源頭抽驗的消極:政府對於現在茶業的農藥殘留都採農民自主管理檢驗,源頭的送檢茶品都是業者主動挑選,政府首要應加強自主檢驗和進口查驗。

茶業是代表台灣的農產品,台灣所產包種、金萱、鳥龍和紅玉在國際市場都享有相當聲名,而台灣茶業的聲譽需要上中下游業者共同維護,也需要政府單位的強力把關。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

圖片來源:flickr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