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8 | 作者:CSRone

【Cross系列】你消費,我永續

近年來,最耳熟能詳的環境議題當屬氣候變遷相關議題,無論是大眾傳播媒體的報導、各國企業及政府的策略、國際會議上的討論,無不直指節能減碳,或是其調適與減緩策略,人們也開始有意識地覺察。

然而,當所有的目光皆放在溫室氣體、潔淨能源的發展之餘,看似與人們沒有直接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流失對人們造成影響亦甚鉅。當我們大量使用林木、漁業資源等自然資源,促使經濟流通與發展提升GDP,卻未將自然資源的耗損納入統計。

一旦持續採取竭澤而漁的生產模式,在短期內或許能為企業、社群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長期而言,當自然資源不再充沛,造成的利益損失,將危及糧食安全、災害恢復力、健康、能源安全、水源、社會關係、生存的選擇自由、基礎原物料的取得等面向,將會更長期地導致經濟發展衰退、加遽貧窮現象。

永續生物多樣性    人類福祉亦需考量

菲律賓政府近年來  也意識到當地因農業生產規模擴大,使得原始森林受破壞的速度加速。針對此一現象,菲律賓環境自然資源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DENR)更指出唯有改變鄰近森林聚落砍燒森林的「kaingin」生產方式,說服居民保護雨林比起皆伐更具有經濟效益,導入可持續資源利用的觀念及型式,在不受市場規模的影響下轉型,才能兼顧經濟與保育,共創雙贏。菲律賓環資部推動的「生物多樣夥伴計畫」(Biodiversity Partnerships Project),也於今年開始擬定導入「友善產品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friendly product)的標籤及認證制度的方案,藉此將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融入日常消費,形成商業運作的一環。

僅管菲律賓當地流通的部分標籤制度已納入生物多樣性的考量,例如有機農產品認證、永續林業認證(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Certificate, FSC Certificate),但這些標籤僅能針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或永續利用進行規範,例如原料來源、生產過程或使用方式,而未考量到勞工人權、當地原住民權益、利害關係者的利益分配與管理。

因此菲律賓政府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為核心,提供完整面向的認證機制,推行「友善生物多樣性產品」,其3大理念亦結合「愛知目標」的原則,包含:

1.  促進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  創造福祉和價值

3.  為所有利害關係人開啟惠益均享的機會。

在審核機制上,將由政府農業部門與第方單位合作進行認證,並且著重於企業營運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確保產品符合規範。根據計畫人員表示,欲申請標章的企業可能需自行負擔費用。

 

如何達到友善生物多樣性商業模式?

推動標章與認證制度,除了方便消費者識別、與市場主流產品區隔之外,還可提升保育生 物多樣性的意識,支持生產者轉型、降低生產門檻的資金,更能讓原本被外部化的社會環境成本,務實的被納入經濟模式中。但究竟要符合哪些標準,才是屬於友善生物多樣性的商業模式呢?在目前擬定的草案中提出3項原則。

1.   商業的運作流程需保護生態環境:

l   主要的原料必須是自然生長的非林木產品

l   取得自然資源的過程,不能危害環境

l   不使用強效有害的化學物質

l   適當使用及處理化學物品

l   使用的原物料不能造成自然資源的衰減

l   鼓勵有效使用能源和原料

l   副產品必須能回收,或是企業必須適當處理廢棄物 

2.   商業活動需對當地社區有益

l   提供當地社區工作機會以及參與決策的機會

l   提高婦女權益及原住民權益

l   針對高度仰賴森林為生的社區,應提供其它的生計來源

l   提供其它的收入來源給在地管理單位

l   改善工作環境,並重視工人的健康及福利 

3.    所有利害關係者擁有相等的利益

l   從計畫的規劃到執行,婦女及當地原住民皆可主動參與

l   增加婦女、成人、原住民的就業機會

l   提升婦女、成人、原住民的技術知識和技能

依據上述的規範,已可稱為友善生物多樣性的商業類型如下:

1.   高度仰賴森林或海洋作為原料來源,並且有相關措施使生物多樣性獲得補充的商業模式。例如:培育本土樹木或其它植物,以及用永續的方式收穫的原料來製藥。

2.   避免在地社區耗盡自然資源的作法,例如糖棕的種植結合有機農法、回收塑膠或其它廢棄物製成袋子、背包及傢俱。

3.   營運產生的利潤應用於維持及保護生物多樣性,例如:以生態旅遊費用,除了作為住宿、門票之外,也需提供在地原住民擔任導遊、森林或海洋湖泊等自然源的巡守員之費用,利潤也應用於旅店的生態服務,包括用水費用或是熱能等能源的使用。

4.   使用存量尚屬豐富的非林木產品或是海洋資源,而非稀缺的資源。應用這些存量豐富的資源,適度製成手工品、傢俱、藥品、或是自然染料,創造新的經濟來源,或許可替代皆伐或過漁的經濟模式。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