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 | 作者:CSRone 王詠葎

【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報導】逾百位產官專家齊聚 探討永續低碳建築新未來

(2022年亞洲低碳建築論壇首次公布建築產業鏈的低碳環境數據,分析台灣建築產業的現況,並邀約國內外建築產業重量級講者分享低碳建築經驗,從中發掘淨零關鍵與低碳商機。/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2022年邁入寒冬之際,CSRone永續智庫偕台灣綠領協會、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等夥伴,舉辦首屆「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與來自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建築業邁向淨零的解方。

論壇由CSRone永續智庫創辦人嚴德芬開場,分享自2013年CSRone永續智庫第一次出版《台灣永續報告現況與趨勢》至今,發現建築產業在永續層次的作為及發展較為模糊;因此更希望透過今日的論壇,與在場先進們共同討論建築業的減碳進程,以祈加速產業邁向淨零的速度。接續由聯合線上總經理官振萱致詞,提及倡議家多年採訪各類產業成功案例,也企盼未來能夠分享建築業優秀案例,共同邁向永續。

CSRone永續智庫陳厚儒:「氣候變遷」是建築產業重大風險議題,應積極提出淨零排放承諾

CSRone永續智庫針對「水泥、鋼鐵、建築營建業」三大產業,並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四大核心揭露要素——「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進一步深入分析產業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氣候變遷」已成為建築營造業之上下游的重大風險;然而卻僅有20%的企業執行溫室氣體範疇三盤查,足見整體意識有待提升。此外於TCFD「指標與目標」揭露項目概況中,包含水泥、鋼鐵、營造三大產業均尚未完整訂定2050淨零減碳之短中長期目標。陳厚儒提醒,企業可運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的相關工具與建議,設立自身減碳目標,並依據營運實際概況訂定明確策略與行動方案,以避免陷入漂綠爭議而引發營運危機。最後,陳厚儒也鼓勵,從上而下的政策與資源投入是企業因應氣候變遷的首要條件。

CSRone永續智庫營運副總陳厚儒提及,建築產業中僅有20%企業執行溫室氣體範疇三盤查,整體意識有待提升。(CSRone永續智庫營運副總陳厚儒提及,建築產業中僅有20%企業執行溫室氣體範疇三盤查,整體意識有待提升。/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台達電江文興:從自身出發推己及人,打造建築創能、儲能與節能

「環保、節能、愛地球」是台達電的經營使命,旗下的樓宇自動化事業群專為智能園區、低碳建築以及健康建築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如台達區域微電網系統整合架構、儲能系統應用,實現低人力、高效能的建築管理,創造節能、舒適、安全的空間使用環境。

台達電樓宇自動化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分享到,從2006年開始,台達集團已在全球建造及捐贈了32棟綠建築,及2棟綠色數據中心(Green Datacenters),積極向社會推廣綠色建築經驗,包含低碳能源解決方案、儲能系統應用等。由台達基金會捐贈的那瑪夏民權國小,已於2022年完工,並獲得LEED 淨零耗能認證(Zero Energy),相較同等規模校舍節能成效高達100%。另外,原先非為綠建築的台達總部瑞光大樓,在引入HVAC智慧空調、電梯節能、能源管理後,分別獲得了台灣綠建築標章與美國綠建築協會LEED標章,顯示既有建築也可以透過改造達到低能耗。最後,江文興也鼓勵在場的企業,雖然目前法規沒有規定建築物需取得綠建築標章等規範,但是從今年歐洲電價飆漲的前例而言,企業現下正面臨許多永續風險,更需積極應對。

工研院張肇顯:台灣碳成本偏高,三面向推動建築節能、儲能、創能發展

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則從電力的角度切入,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出未來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對偏高,對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張肇顯也提供了三大新舊建築物減碳的方向:「建物設計」、「日常營運」,以及「基地外再生能源使用」。

  • 建築設計用遮、斷熱、保溫等物理性建築體設計手法,搭配隔熱建材及換氣設備,降低建築使用時能耗;利用日照、通風、地下恆溫水等維持穩定溫濕度及良好空氣品質
  • 智慧控制主動關閉或降低非作業中的設備,如電梯、公共空間照明等;運用數位電表紀錄與分析,整合AI技術與人工智慧選擇最佳運轉模式
  • 替換高效率、高回收的之綠色標章設備
  • 導入再生能源設備
  • 使用低碳工法技術

同時企業也可參考由經濟部推動的「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掌握新的綠能技術,當中包含「亞熱帶綠能建築技術研發平台 SPIN Lab」等新穎技術。

澄毓陳重仁:未來建築設計與建造 隱含碳減量是關鍵

聯合國於COP 27發布的《2022年全球建築建造業現狀報告》指出,2021年建築物營運階段碳排放量較2020年成長5%,創歷史新高。陳重仁首先由該報告切入,說明「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概念,即為建築物在建造、使用外,剩餘生命週期內所產生的碳排放。

隱含碳佔據建築結構體碳排放量的大宗,即若能使用低隱含耗能(碳)的建材,則可降低建築物營建階段的總碳排放量。如何降低建築物結構體碳排放,陳重仁提供了以下幾點建議:

  • 提高高爐水泥使用比例
  • 提高鋼構含回收再生鋼比例:除提高回收再生鋼比例,使用以氫能源進行生產的低碳鋼構也是一法,未來亦有可能有100%使用綠氫生產的零碳鋼構
  • 優化結構設計:以更少的結構用料達到相同耐震效果,或以一樣的結構用料達到更好的耐震效果
  • 使用預鑄工法:如使用工廠預鑄的梁柱工法,以及模組工法,也容易拆卸
  • 使用低碳綠水泥:例如某些品牌的水泥碳排放量較低,或是製造過程中進行碳捕捉的低碳水泥,又或者高比例回收再生成分製作生產的綠水泥

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出未來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較之下偏高。此現況對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左起)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台達電樓宇自動化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CSRone永續平台創辦人嚴德芬。(台灣的電力排碳係數,即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美國以及鄰近的日本以及韓國,顯示出未來台灣企業的碳成本相較之下偏高。此現況對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左起)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創新生態建構組業務總監張肇顯、台達電樓宇自動化事業群副總經理江文興、CSRone永續平台創辦人嚴德芬。/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九典林章鍊:循環經濟是未來建築的重要概念

在論壇中,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章鍊以九典近年的作品—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園區,從設計層面解釋如何打造全球首座零廢棄、零污染、建材可拆解回收再製循環住宅園區。

沙崙智慧綠能循環集合住宅以循環經濟為設計理念,當中的原則包含,「分層式設計」,是依照建築的生命週期分層,並將使用年限不同的原料分開,方便未來拆除或修繕時,得以更換材料。而「模組化設計」則是先設計建物的結構體、外牆個別的尺寸後模組,有了模組後,便能夠使用預鑄工法,讓所有的建築元件都可以在工廠裡面製造,然後至現場去組裝,未來就可以拆解再利用。其他概念原則包含:「使用環保認證建材」、「推動建材銀行」、「以租代買」,讓循環的概念得以植入建築物當中,並且未來建物在建造時,均能以終為始,從建造時就預想到使用、修繕及拆除,與自然生生不息。

循環永續的概念讓未來建物均能以終為始,從建造時就預想到使用、修繕及拆除,與自然生生不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循環永續的概念讓未來建物均能以終為始,從建造時就預想到使用、修繕及拆除,與自然生生不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林章鍊。/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香港城大鄒經宇:法規政策與綠色金融 引領香港綠建築發展

鄒經宇教授曾為2004年找出呼吸道傳染病於建築中傳染路徑,因此在香港、中國備受尊重,並有抗煞英雄的美名。在論壇中,鄒經宇首先介紹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以及香港政府目標在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等現階段政策與趨勢。另一方面,推動產業走向淨零排放,金融的力量亦不可忽視,由於資金優先流向永續相關科技與計畫,便能推動永續發展。另外,鄒經宇也介紹了他的最新的研究內容,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可持續性建築設計及城市規劃、基於性能的建築設計模擬、城市能耗模型、綠建築以及電腦輔助設計。

((左起)新加坡國立大學設計與工程學院副院長,亞洲可持續發展城市研究中心主任王才強、香港城市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鄒經宇、SSDC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公司總經理陳重仁。/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新加坡大學王才強:新加坡建築設計 高度配合當地熱帶氣候環境

王才強教授說明2030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的綠色建築總體計畫,三項目標分別為「2030年前80%建築物為綠色建築」、「2030年起80%的新建物為超低能耗(SLE)建築」、「到2030年最佳綠色建築的能效提升80%」,並以東南亞第一棟的淨零能耗建築-新加坡國立大學的SDE4淨零建築進一步分析其回應熱帶氣候的設計、節能與再生能源策略。

在永續發展的趨勢與淨零轉型的期許與壓力下,「2022亞洲低碳建築論壇」為台灣建築產業凝聚改變的契機,由永續顧問的產業分析觀點、台灣產業領導者與亞洲專家學者的豐富經驗分享與政策剖析,為台灣低碳建築產業提供永續解方並共同展望亞洲的永續建築新商機。

 

核稿:繆葶

 

註冊會員並免費訂閱《CSRone電子報》,建立個人永續書單、獲取更多永續新知

 

圖片來源:CSRone永續智庫


延伸閱讀:
新加坡建築一馬當先,從「低碳」到「零碳」!
佔全球排碳量近四成,建築產業減碳的困境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