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永續資訊揭露制度說明企業如何治標,但未能深入問題的根源,也未觸及治本之道。例如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SASB) 雖有為各行各業制定的揭露標準,但範圍較為侷限,不能幫企業從長遠的角度觀看全局。
在不永續的世界裡,不會有永續的企業。因為經濟制度會影響企業的決定,所以當務之急是改變經濟規則,而不僅是揭露資訊而已。將自然與社會資源視為企業的資本之一,並在不犧牲自然與社會資本的前提下發展財務資本,再考慮企業在目前大環境下,應扮演怎樣的角色才有助永續發展。
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該更留意企業的ESG資訊,上市公司與投資者都重視社會與環境,企業的永續政策就可能更加落實。
正視多方利害關係人
目前對企業而言,最有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依舊是股東,而企業對其負責的方式,就是定期公布財報與分發股利。企業若只重視股東,就會僵於原有的制度,企業就難以向永續的經營模式轉型,因此找出股東之外的其他利害關係人是當務之急,企業還應該看出對各方關係人有怎樣的責任,再用他們熟悉的方式來溝通。
而利害關係人若能普遍更關心永續發展、具備更多相關知識,並提出更緊要的問題,就能督促企業改善。
企業與各方利害關係人一同構成了這個社會,企業的生存也仰賴社會的穩定,所以企業的運作也應從長遠的角度顧及社會中其他角色,而不是只顧當前的財務業績壓力,而輕看其他利害關係人的權益。要做到這一點,有賴完整的永續資訊,以及企業在環境、經濟、社會三者間有平衡的態度,永續的經濟模式才不會是遙不可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