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6 | 作者:聯合報/高詩琴、汪莉絹

陸韓碳交易已上路 台灣仍卡在制度未定

《重點摘要》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推行碳交易,但台灣碳交易離完善上路還有幾點待解。第一,需要查驗、登錄、確認等機制;第二,要有相關金融監理單位;第三,碳交易又區分為自願性與強制性,台灣的碳交易制度要走向哪一種? 

 

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推行碳交易,但台灣的碳交易制度卻遲遲不能上路。安侯永續發展顧問總經理黃正忠指出,「台灣動作該加快了」,碳權交易就像金融商品,具無形、需監理等特性,但台灣主要是環保署推動減碳,還沒看到金融主管機關加入。

 

什麼是碳交易?

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簡稱碳交易

碳排放交易是為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的一種市場機制,即政府通過招標、拍賣等方式,將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額,發放給有排放需求的企業,企業有多餘額度可出售給配額不足的企業,以此形成減碳收益。

碳交易的主要目的,一是引導資金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企業可通過碳金融手段將碳資產用於日常生產經營管理;企業也可通過自身低碳發展和節能技術改造,實現配額盈餘,並通過配額或減排量的出售,獲得經濟效益,以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下,企業可通過三種方式實現減碳目標:一是降低產量;二是採用新技術;三是在市場上購入配額或大陸官方經核證的減排量(CCER)等其他抵消品種,緩解自身所受的約束。

CCER是大陸官方經核證的減排量,企業經由相關部門審查、核定,並在大陸國家發改委備案,就可進入大陸現有的7個碳交易市場,進行碳交易。

目前,大陸已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試點。

 

南韓前年已啟動

巴黎氣候協定通過後,全球對減碳目標訂下嚴格規定。為了協助企業達到減碳目標,全球已有四十多個國家實施碳交易,甚至連鄰近我國的南韓、中國大陸也加入。南韓在2015年啟動碳交易,中國大陸近年也實施單點示範。

統計全球實施碳交易地區所涵蓋的溫室氣體,約70億噸二氧化碳,是全球年排放的12%。根據2014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全球碳交易總值達300億美元。

 

實質碳排有少?

碳交易並非沒有缺點,環保團體批評,政府核發給企業的碳權配額太高,無法實際壓低碳排放。還出現部分企業作弊或進行無意義投資來抵換碳權,雖然碳交易市場蓬勃,但全球暖化無法獲得改善。

黃正忠表示,碳交易還是能夠促進節能減碳,並協助企業達到目標,有必要推動。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實質的碳排放量,有沒有減下來?」

 

總量上限沒定

黃正忠說,碳交易制度設計非常重要,如果制度設計不良,就不會有實質效果。管制太嚴,會影響企業出口競爭力,但管制太鬆,就沒效果了。

黃正忠指出,碳交易制度是「Cap and Trade」,政府訂出碳排放管制上限後,企業若配額不足,才有動力進行碳交易。但台灣卻連短期總量管制目標、企業的碳排放上限都還沒定出來,也難怪碳交易在台灣還起不來。

 

碳權用途不明

除了碳交易起不來,我國的碳權抵減(Carbon Offsetting)推動情形也不佳。環保署推動碳權抵換專案6年,但經濟部統計,國內僅有22家製造業者提出申請,至今沒有一家成功申請到碳權。

業界反映,碳權用途不明確、價格也不明確,甚至未來能否抵銷總量管制都不確定,沒有動力。

黃正忠表示,離台灣碳交易完善上路還有幾點待解。第一,碳交易是希望引導碳排減量,但能否促成實質減碳,需要查驗、登錄、確認等機制,需要一種能被認可的體系

 

誰來管理碳權

第二,國內有價證券或商品交易,一定要有相關金融監理單位碳交易就像證券交易,有登錄、額度、移轉等,也需要帳戶來進行碳權移轉。「全世界都是由金融監理單位來管理,但台灣還看不到這樣的體系建置」。

第三,碳交易其實分為自願性與強制性,前者是自願性購買,與後者因為超過管制上限才購買不同「台灣的碳交易制度要走向哪一種?未來又是否能跟國際的碳排市場接軌?」

 

目標還沒訂定

環保署與經濟部去年與各產業工會溝通,希望能夠訂出短期5年之內的碳排放管制上限。不過直到今天,目標都還沒有定出來。黃正忠說,可以理解小英政府接棒後需要花一些時間銜接,但現在「政府真的該動作加快了!」

 

陸統一碳市場 下半年啟動交易

大陸今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國家級碳交易市場,市場規模可達人民幣2000億元、約1兆新台幣。

 

溫室氣體 排放第一大國

大陸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排放量占全球總量近30%,減碳形勢非常嚴峻。為履行減碳承諾和目標,除傳統行政命令外,大陸官方冀望透過市場機制,建立低碳發展模式。

2011年以來,大陸先後啟動7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這個被稱為「買賣二氧化碳」的生意,其實就是買賣碳排放配額。

 

排放量小於配額 可變現

首先,當地政府會限定企業的碳排放量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需要到碳市場購買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小於配額,則可以將多餘的配額拿到市場變現。

據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發布的「北京碳市場年度報告2016」,截至去年底,大陸7省市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6億噸,累計成交額近25億人民幣,市場規模尚小。

 

第一階段 重點8大行業

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積極參與者,20159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宣布,今年將啟動大陸「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這意味著大陸將於今年全面進入「二氧化碳買賣」時代,將有更多的企業被納入碳交易體系,大陸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大陸國家發改委20161月發出「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明確參與大陸「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企業,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8大行業的重點排放企業,即耗能達到一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

 

碳配額分配工作 已啟動

初步核算,全大陸將有7000多家企業被納入,碳排放總量約占全大陸的一半。

大陸業界人士估算,大陸「全國統一碳市場」開啟後,配額總量將是目前七個試點配額總量的4倍,按現有的價格等估算,大陸「全國統一碳市場」配額現貨交易規模至少將達40億人民幣,衍生品市場交易規模大概是現貨規模的50倍,以此推算大陸碳交易衍生品市場規模可望達到2000億人民幣。

目前,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已進入最後衝刺階段,大陸「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碳排放配額分配方案、所有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和標準等,將陸續推出,而備受關注的碳配額分配工作也已啟動,預計下半年大陸「全國碳交易市場」將正式啟動。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GraphicStock

資料來源:聯合報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