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2 | 作者:創業小聚/江翊柔

再生農業也能幫助除碳?新創Carbo Culture募得種子輪620萬美元,還對企業販售除碳信用額

2021 年 4 月底美、中兩大政權在美國主辦的氣候變遷領袖視訊峰會中宣示減碳決心,拜登談到美國在 2030 年前會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05 年減少 50-52%,習近平則承諾中國將分別於 2030 年、2060 年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為求生態的永續發展,碳中和是近年來延緩氣候惡化最主要的趨勢也是國際間的關鍵指標,各國政府在氣候峰會上高談減碳目標,而民間企業又在這場氣候變遷的保衛戰中有什麼樣的行動呢?

生物炭用途廣,能有效減緩氣候變遷,成Carbo Culture主要產品

Carbo Culture,一間致力於發展碳封存技術的新創企業,日前募得 620 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者包括投資過 Peloton、Blue Bottle Coffe 的矽谷創投機構 True Ventures、歐洲創投 Cherry Ventures 與為氣候相關科技提供資本的瑞士投資商 Übermorgen Ventures,這份基金將用來協助 Carbo Culture 擴展團隊、開發產品並打造歐洲數一數二大型的除碳廠。

Carbo Culture 的核心理念是將二氧化碳封存進生物炭達千年以上,藉以減緩氣候變遷。生物炭(Biochar),是指樹葉、樹木等有機物在不完全燃燒或缺氧環境下,加熱生成的固體炭,這是一種相對乾淨的材料,它既能協助減少甲烷、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製成中產生的熱量更可作為能源使用,殘留物則有增加土壤肥沃及提升保水力等效用,有助於農業發展。一噸的生物炭可儲存三噸的二氧化碳,因其型態穩定,封存其中的碳不易以液體或氣體的形式逸出,有利於減少大氣中的碳含量。

在大自然的碳循環中,大約只有 1% 的碳被封存,但運用生物炭可多封存 2/3 的碳,看準這項特性,Carbo Culture 以生物炭為主要的銷售產品,希望藉此達到改善全球暖化的目的。生物炭是在缺氧環境下進行熱解反應,燃燒農業或林業廢料中的有機物所生成的產物,Carbo Culture 製作的生物炭相當穩固,可以維持至少 1000 年,被認為是一種永久性的除碳方式,目前他們的技術已獲得專利,並擁有高固碳量、低揮發物、低耗能等優勢。

生物炭廣泛用途,Carbo Culture 也在嘗試新的使用可能,例如將生物炭種植於都市的綠色建築,可協助樹木的根部過濾雨水和毒素,同時提高酸性土壤的 pH 值、穩定土壤養分,能有效率地改善都市中的生態環境。其他像是過濾水道中的物質、淨化水源、修復環境等也都是 Carbo Culture 生物炭所提供的服務。

Carbo Culture 另一項商品則是除碳信用額(carbon removal credits),團隊每清理一噸的二氧化碳即可販售一張獲得第三方專業審核的二氧化碳清除證書(CORC),具環保意識卻沒有除碳技術的企業於 puro.earth 平台上購買 CORC 後,由 Carbo Culture 團隊執行除碳工作,企業可將成果用於抵銷碳排放以盡到淨零排放的責任。

「氣候危機是人類最大威脅」,奇點大學課程激發創業動機

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 Henrietta Moon 於 2017 年創辦 Carbo Culture,「我與環境為伍,也很喜歡生活在其中。」從小加入海童軍, Henrietta Moon 說自己一生都很親近大自然,不過長大後的他並非一開始就從事環保工作,反而四處找尋機會、多方挑戰不同領域。他曾在外交部實習也曾在協助女性學習程式設計的 Rails Girls 任職,更曾創辦藝術課程網站 Mehackit 。

累積無數活動、科技、科學及創業的經驗,Henrietta Moon 後來加入了奇點大學的計畫,在這裡他遇見了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工程師 Christopher Carstens,也就是 Carbo Culture 的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奇點大學每年招收 80-100 位來自各個領域的菁英,鼓勵他們運用創新科技解決人類生活中的難題並為世界帶來正面的影響。有許多「畢業生」離開奇點大學後,開辦了自己的新創企業,Henrietta Moon 和 Christopher Carstens 也不意外,兩人在課程中的發想成了創業契機,對他們而言,人類面臨最大的挑戰便是氣候變遷,若不從環境改善,其他包括健康、水安全等問題將會變得更嚴重,於是兩人在課程中便以全球的氣候危機為題,這項計畫最後發展成 Carbo Culture 這間新創公司。

要進行一項新的計畫,Henrietta Moon 認為創業對他來說或許是最好的工具,在奇點大學上課期間,他加入了學校的創業社團,在那裏見識到各式各樣的創業家,他們不需要徵求其他人的許可或在別人底下工作,自己便可開發新計畫,這讓 Henrietta Moon 發現「創業」也是一種足以改變世界的方式,「我的丈夫在政府工作,他執行某項行動可以立即影響數百人生活,但這不是我的方式,」他說,「我的方式是創業,改變可以由不同手段完成,其中創業便是我的途徑。」

ESG浪潮下的農業,環境永續成企業應盡義務

2005 年聯合國發表的 《Who Cares Wins》報告正式提出 ESG 概念,提議將環境 Environmental、社會 Social、公司治理 Governance 三大面向納入評估企業經營的指標,也逐漸成為投資人尋求永續投資的準則之一。

想要在 ESG 評分中拿到好分數,企業必須對環境的永續發展付出更多努力,如何盡到友善環境的責任?各國企業從排碳量與減碳量的抵銷下手,除了在除碳市場進行交易,另一個拯救氣候變遷的盟友是「再生農業」。

再生農業並非新崛起的技術,而是在環保意識抬頭及碳市場興起的催化下,成為解決大規模氣候問題的關鍵之一,再生農業藉由種植覆蓋作物、保護耕作等措施來達到維護土地健康、提高保水力及固碳與減碳等功能,根據美國國家學院的估計,土壤每年可封存的二氧化碳達 2.5 億噸,相當於美國 5% 的排放量,再生農業幫助土壤妥善維持機能並進一步改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以 ESG 為前提並追求再生農業發揮最大潛能,市場也鼓勵新創為環境發展盡一份心力,農業的金融機制、數據分析工具及固氮生物製品等技術存在不少商機,整體產業也在追求碳密度更低的供應鏈。如今在科學、融資、農民組織的支持下,相關投資有望大量減少農業的碳足跡,新創在農業領域的開發不僅為企業達到 ESG 指標評估,也能落實環境保護的目標。

台灣也有新創團隊嘗試以友善土地的方式永續經營農業,台東的祥銓農創主要銷售沉香苗木與沉香精油並提供沉香植菌技術服務。減少農藥施作、大量造林是祥銓農創推動生態永續的方法之一,他們也會在採收時僅擷取成功結香的枝條,讓剩下的部分永續生長,或是收購農業廢棄物來製成新商品,節約資源同時也創造新價值,去年更是導入區塊鏈技術,團隊為每顆沉香樹建立身分證,掃 QR Code 就能追蹤溯源,以確保產品品質。重視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祥銓農創建立以來採取友善環境的方式經營沉香產業,不僅符合 ESG 理念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也為台灣新創農業的環境永續做了極佳示範。

 

資料來源:創業小聚
圖片來源:Carbo Culture


延伸閱讀:
全球永續浪潮持續!法新創 Sweep 整合供應鏈數據,助企業落實零碳排目標
英國新創開發藻類塗層 打造會行光合作用的衣服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