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 作者:科技新報/Daisy Chuang

白色污染無所不在,就連打開零食包裝也會產生塑膠微粒

塑膠微粒(Microplastic)也被稱為微塑膠,比起肉眼可見的塑膠袋、寶特瓶或是輪胎,這些細小的塑膠碎片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似乎遠超過我們想像,最近澳洲科學家發現,就連人們撕開零食包裝這種日常動作,也會產生塑膠微粒。

塑膠袋、寶特瓶等塑膠製品為人們難以割捨的日常生活用品,帶來方便的同時,也造成萬年不滅的白色污染,據聯合國統計,每年約有 800 萬至 1,300 萬噸塑膠被丟入海中,假如再不落實回收或減產,到 2050 年海洋塑膠會比魚還要多。

然而塑膠污染不單指塑膠袋,除了常見的塑膠製品,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先前也指出不可忽視那些塑膠碎片對環境的危害,而所謂的塑膠微粒,就是指塑膠垃圾分解後形成的碎屑,長度與直徑藉於 1um-5mm 的塊狀、細絲或球體的塑膠碎片。

這些塑膠碎片無所不在,因為細小、輕盈,基本上環繞在我們生活中,就連本來空無一人的無人島也會有塑膠微粒,IUCN 2017 年統計,35% 微塑膠污染來自合成纖維,也代表著只要洗衣服,數以萬計的塑膠纖維就會順著水管釋放到自然環境中,塑膠微粒占海洋塑膠污染的比例高達 31%。

而最近澳洲紐卡素大學(UoN)還發現不只洗衣服,還有許多日常行為也會掉落塑膠微粒,像是撕開巧克力包裝、剪膠帶、轉開寶特瓶蓋等。研究發現,剪膠帶、轉開瓶蓋時,每 300 公克的塑膠會產生 10-30 奈克( nanograms)的塑膠,不同塑膠厚度、硬度與密度,微粒產生的數量也不一樣,當然,開瓶技術也會有影響,未來似乎要更加溫柔與精準的撕開塑膠袋。

30 奈克聽起來不多,大約是 3×10-8 公克而已,只是科學家認為,積少成多,加總在一起也會成為可怕的污染源,科學家也認為,過多的塑膠微粒也會對人體有害,只是危害程度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研究已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資料來源:科技新報
圖片來源:Ryan Quintal


延伸閱讀:
研究指每人每周吞下5克塑膠
研究:用塑膠茶包泡茶 吞下數十億顆塑膠微粒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