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7 | 作者:資誠

《資誠2018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 轉守為攻、突破僵局 臺灣金融業的關鍵下一步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2018年5月7日發布《資誠2018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轉守為攻 突破僵局》,內容彙整並分析十五位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包含金控、銀行、壽險、產險、證券、投信等董事長與總經理的深度訪談內容。

本報告調查計畫主持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表示,資誠長期深耕臺灣金融產業發展趨勢,今年持續進行第二屆之《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透過深度訪談來探討企業領袖的卓越思維及精闢見解,探討臺灣金融業嶄新的各項挑戰,以及該如何積極尋求轉型的契機,期望能做為金融企業經營策略與政府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共同為臺灣金融業的轉型成長與社會的永續發展找到新動能。

吳偉臺指出,在科技進步加速的浪潮下,臺灣金融業的企業領袖們均認同金融業與異業的「競合」已成為產業的主旋律。在持續尋求海外拓展機會的同時,也必須兼顧內稽內控與法令遵循,而人才將是其中的關鍵。亦期待主管機關能針對規模、表現、業態特性,對業者落實「差異化管理」,以真正協助臺灣金融產業的發展。

以臺灣優勢  深掘海外市場

本調查發現,相較於進軍成熟國家,對於臺灣金融業而言,具地利之便、又較有機會取得競爭優勢的市場,目前仍以東協為主。除了經濟成長及市場發展潛力大,東協充沛青年勞動力所帶來的人口紅利,未來發展性很大,其中又以越南為台商對東協國家投資之首,也是臺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重要前進基地。

然而,如今的東協市場,不但要直接面對歐美金融集團的競爭,還要與以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等的亞洲金融業搶市,同時面臨臺灣內部熟悉東南亞金融市場的人才稀缺,南向挑戰重重。儘管如此,臺灣身為越南第四大海外投資來源國,台商與台資金融企業應積極思考對越南的投資布局,在地化將是海外發展之關鍵。

吳偉臺建議,政府應持續積極拓展與其他區域在經濟貿易和社會文化上的交流,建立穩固的基礎,並且整合和運用國家資源,聚焦產業價值,打造核心競爭力,從而為台商向外擴點時,奠定談判條件,助攻業者進軍當地。

資訊科技  為金融服務的標準配備

本調查認為,科技已成為臺灣金融業的標準配備,金融科技應用層面愈來愈廣,金融業與異業的「競合」已形成產業最主要的趨勢動脈。金融業若想要跨業成功,可從四個方向進行:推動內在轉型、提升機制的靈活性、儲備科技金融複合型人才,以及塑造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文化,發展能持續創新的能量與機制。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副營運長及金融科技負責人李潤之強調,信任始終仍是金融科技中的基石,資安疑慮可使建立不易的客戶信任隨時分崩離析。企業領袖必須做好平衡,無論是透過企業品牌形塑,還是系統持續更新升級、或是建置不同的認證機制,才能持續取得公眾的信任。

儘管臺灣金融業普遍對於區塊鏈的認識尚未成熟,金融科技正積極的將區塊鏈應用在金流與資訊流的管理,此應用可使交易軌跡完全透明化,加上其不可篡改的特性,可望能實現將各金融機構的洗錢防治黑名單串聯起來,形成縝密的防護網。

面對發展瞬息萬變的金融科技浪潮,金融與新創業者合夥可激盪出更多的可能,再加上政府於去年底三讀通過監理沙盒機制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開放空間讓業者透過科技發展創新金融商品或服務,強化金融的實用性及品質,可預期臺灣金融業內將持續激發更多創新應用。

以複合型人才  衝刺轉型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副營運長郭柏如指出,在政治經濟、法規監管、科技領域的劇變下,重新審視人才策略已成為金融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迎接自動化及人工智慧挑戰的關鍵所在。科技已完全重新塑造產業的競爭模式,對現今的金融業企業領袖而言,員工適應能力和協作能力,仍與傳統金融業所需技能(如問題解決和風險管理的能力)等同重要。

儘管金融業應用網路和系統自動化營運的比重愈來愈高,但人終究無法被完全取代。根據《第21屆全球企業領袖調查報告》(PwC 21st Global CEO Survey ),受訪的企業領袖均認為,自動化不會是人力縮減的主要原因。三分之二的企業領袖承認,新科技的確會為企業帶來衝擊,因此企業有責任協助重新教育訓練那些可能被新科技取代工作的員工。此外,讓員工瞭解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將如何影響未來的工作形態,亦是企業領袖建立員工信任感的方法之一。

為確保企業能夠更快速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以保持競爭力,促進人才的多元化與包容性應列為優先任務,才能在進行關鍵決策或拓展業務版圖時,借鑒員工的豐富經驗;與此同時,金融業企業領袖也應運用更多元的方式培養人才。如何從人才的教育、培養、發揮創意以對接時代需求,將是產官學界必須盡快面對的挑戰。

合規遵法  參與國際社會的最佳槓桿

跟上國際法規遵循要求對臺灣金融業來說仍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隨著犯罪手法日新月異以及海外風險控管難度提高,金融機構若要貫徹洗錢防制工作,勢必要投入相當成本,更新系統與訓練人員,才能起到實質效果。

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梁鴻烈指出,面對收益不佳及法遵成本節節高昇,許多銀行估計需額外增加15%至20%的成本支出;若要維持高競爭力並吸引長期投資,成本甚至可能攀升至30%至40%。

風險控管與法令遵循是金融市場永遠的課題。對金融機構來說,為兼顧獲利與永續經營,自然也會進行風險控管,在報酬與風險間取得最佳平衡點。然而過度的法規規範反而可能對企業的營運造成挑戰及風險,讓金融企業在執行層面上被迫處於被動的狀態,造成組織協調上的困難。

梁鴻烈認為,即便可能帶來成本增加、成長受限的風險,金融企業仍應正面看待法令遵循這項挑戰,甚至透過落實與強化法令遵循機制,將之轉化成企業競爭力。海外市場不應只是「供應鏈」裡的一環,未來更是「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臺灣產業及金融業必須思考如何將產品或服務持續加值,無論是從稅務還是法遵層面,以增加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走過金融海嘯十年,臺灣金融業企業領袖們度過了艱困的十年,2018年挑戰雖多,但還有更多要做。吳偉臺說,企業領袖們最重要的責任是可以同時為社會及產業做出深遠的貢獻,達到共同目標、共享價值觀和行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除了不斷推廣理念外,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必須在生活中實際行動,並且檢視我們身處的企業也是否如此。

【下載報告書】

資料來源:資誠


延伸閱讀:公司治理前5%排名 金融業腰斬剩5家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