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 作者:經濟日報 / 莊植寧、翁至威

新聞中的法律/碳交易潛藏的法律風險

不少企業規劃以購買自願市場之碳信用(carbon credits,又稱碳權)或碳抵換(carbon offsets),作為宣稱達成減碳或碳中和之途徑,但今年傳出全球最大碳權認證機構Verra驗證通過的大量雨林保育碳權,遭質疑不具減碳效益。企業在規劃減碳路徑時如何確保交易安全、發生爭議時該如何因應,想必是減碳時代企業主關心的重要議題。

英國衛報披露一份由數家媒體及記者協會所作的調查報告,內容指出國際碳權驗證機構Verra通過的雨林保育碳權涉嫌造假;根據Verra的方法論,在雨林有遭濫伐風險之地區,若某組織推出雨林保育計畫,將可依Verra認證公式核發碳權,然而衛報指出,Verra疑似將雨林遭砍伐之威脅平均誇大約400%,導致高達94%的雨林保育碳權不具實質減碳成效。

一般而言,在碳權交易中,驗證機構似乎不會是交易主體,如遇類似本案情形,第三方機構是否有任何法律責任?

在國際間已出現首件驗證機構被訴的案例。加拿大Alberta省環境機關控告擔任減量額度第三方查驗機構的Amberg Corp.,於2021年6月間連續提供錯誤且誤導之資訊,未善盡第三方確信機構應盡之責,違反排放管理與氣候調適法及科技創新與排放減量規則相關規定,起訴罪名多達25項。

Amberg Corp.的業務是查證企業聲稱減量額度是否可信,以確保核發碳信用之正確性,在碳交易市場中扮演關鍵角色,若其提供資料虛偽不實,將削弱碳交易市場公信度,從而衍生相應法律責任。

至於購買自願減量碳權進行抵換的業者,是否有任何法律風險,近來知名美國航空公司被訴案例,或可作為借鏡。

以「第一家碳中和的航空公司」為廣告宣傳的達美航空,近日遭消費者提起團體訴訟,主張其所購買、藉以達成碳中和的碳權,實際上欠缺減碳效益,因此該航空公司所稱「碳中和」為不實陳述。

此案發生緣由,與前述Verra案報導相仿,肇因於部分國際自願市場交易的碳權遭獨立調查單位指出有誇大造假之嫌,且引發人權爭議,理應不具碳權品質。因此,在Verra案中,不少購買被質疑碳權的知名企業,例如Gucci,即在負面消息傳出後移除其已實現碳中和之聲明。

而達美案中的消費者似乎是認為,該航空公司購買之碳抵換在科學上站不住腳,卻依然打著碳中和的旗幟,誤導了在意環境價值的消費者,故起訴求償。

從這些國外案例看來,碳交易確實存在一定風險,建議參與交易的企業,在買賣碳權時利用法律文件之適當安排,確保買方權益,並妥當分配各方責任,確保咎責機制,才能維護企業進行碳交易的安全性,確保企業所規劃減碳路徑的順利實現。(本文由安侯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莊植寧口述,記者翁至威整理)

圖片來源:Unsplash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延伸閱讀
【碳權系列一】你知道碳權是什麼?台灣碳權開發商告訴您 (上)
你知道碳權是什麼?你知道碳權也可以當作金融商品嗎? (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