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仍於疫情衝擊初期,但對於氣候行動的影響,氣候行動有助於振興復甦等面向已逐漸明朗。
有助於支持、推進氣候行動的因素,如因居家、視訊數位技術,減少的運輸通勤需求與排放量。再者,也減少產業外包而導致的範疇三排放,甚至也讓氣候風險的經濟成本越明顯並可觀,促使私部門轉型的誘因、增加公眾對於氣候變遷科學的重視,以及提升政府採取預防、國際合作的行動意願。
反觀,低能源價格恐導致高碳排產業的遲滯、經濟衰退壓力恐讓政府與人民忽略氣候行動的優先順位、投資者也恐延緩其低碳的投資決定、國際間的零和博弈等都是阻擾氣候行動可能的因素。
每個人都至關重要,百廢待舉之際,皆應著手開始整合思考、規劃低碳轉型所需的綠色振興策略,強化所需的環境、經濟韌性,依此:
首先,就政府而言,應採取以下四大行動:
(1)培養氣候風險模擬與評估經濟衝擊的能力
(2)支應立即的低碳轉型投資
(3)重新思考加速氣候變遷危害的補貼體制
(4)厚實邁向永續所需的國際合作。
其次,企業則有兩項優先行動,
(1)對自身高碳經濟活動進行體檢,具體落實汰除高碳資產的時程;
(2)藉由系統性、跨循環的視角審視如何強化產業韌性,包含在地化生產、數位化革新等。
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應先提高氣候危機的意識,以深化氣候行動所需的深度與長度,再進一步改變心態並調整行動步伐,減少對於自然資源的耗用,邁向永續未來。
資料來源:台大風險中心
圖片來源:Edwin Hooper
延伸閱讀:
麥肯錫: 80%投資人贊成強制出版CSR報告書
後疫情時代,領導者該把握的 4 個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