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3 | 作者: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Jeremy Rifkin

《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策》:「綠色新政」基礎設施,是我們適應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

整備美國勞動力迎接綠色時代

在美國,傳播、電力、行動與物流以及建築產業才正開始與化石燃料文明脫鉤,不過這四大產業現在就已經展現就業成長的趨勢,直接反映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經濟轉型將引爆勞動力組成變化。統計數字很亮眼,美國能源部發布《二O一七年美國能源與就業報告(US Energy and Employment Report)》,近一百萬名美國人任職能源效率、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產業,約當化石燃料電力產業就業人數的五倍;如果納入建築業中專門翻新建物的兼職工人數量,將可上調至三百萬名美國人「在能源效率、太陽能和風能產業兼職或全職工作」。隨著美國關注綠色新政,並訂於二十年內轉型至零排放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這些就業人數將呈倍數成長。

這一整道國家基礎設施轉型為智慧綠色典範的過程,需要各種職能全力配合,勢必得大規模培訓和/或再培訓,才能讓全國勞動力動起來。這場動員規模將有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緊急調度男性上場參戰,同時召集婦女在後方支援美國工業的情景;當時,各行各業不到十八個月就完成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近來,這種類似於二戰召集令的做法引發熱烈討論,即社區和產業界以學徒形式動員、培訓高中和大學畢業生,進而導引這些勞動力投入綠色基礎設施的擴建計畫。

根據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的研究,目前美國五十州共一千四百五十萬名工人投入基礎設施,而且多半是男性白人,無法反映構成美國廣大人口的種族和性別。事實上,在綠色能源和能源效率領域,僅不到二O%女性就業,有色人種更占不到一O%。

布魯金斯指出:「基本上,若想轉向潔淨能源經濟需要三百二十份獨立行業,橫跨三大主要產業領域:潔淨能源生產、能源效率和環境管理。」其中,大多數工作落在設計、工程和機械常識方面,得經歷一定程度的職業和專業培訓。有趣的是,綠色新職缺的時薪比全國平均值高出八%至一九%;同樣重要的是,低端收入工人的時薪也將比舊經濟中性質類似的工作高出五至十美元。

問題是,許多既有的基礎設施人力將屆退休,免不了得提前整備新世代的必要技能,進而順利推動美國轉入後碳時代。各州、市和郡政府才剛要設立基礎設施學院,打算再培訓既有勞動力,並使年輕世代能夠勝任第三次工業革命經濟轉型創造的基礎設施職缺。舉例來說,二○一八年,華盛頓特區市長穆莉兒.包瑟(Muriel Bowser)設立公辦民營的華盛頓特區基礎設施學院(DC Infrastructure Academy),合作夥伴包括華盛頓天然氣(Washington Gas)公司、華盛頓特區水務局(DC Water)和波多馬克電力公司(Pepco),共同培訓當區最弱勢社群的工人,爭取新的綠色就業機會。

綠色新政已在全國點燃各方對話的火花,尤其是關於建立以州和國家服務計畫為形式的綠色學徒制,包括綠色軍團(Green Corps)、保育軍團(Conservation Corps)、氣候軍團(Climate Corps)和基礎設施軍團(Infrastructure Corps)等,只要完成服務就會頒予生活工資和專業認證,促使年輕世代的美國人在投身綠色經濟中同步開創職涯。事實上,這些新措施早有和平工作團(The Peace Corps)、美國服務志工(Volunteers in Service to America)和美國志工團(AmeriCorps)等組織先行,它們鼓勵公共服務、提供年輕人機會學習新技能,並協助他們釐清職涯道路與順利就業,這方面貢獻彌足珍貴。在整備二十一世紀的綠色新勞動力過程中,工會、地方政府、大學、社區大學和專科學校將共同擔負起攜手各類服務性社團合作的重責大任。

智慧生態農業轉型

儘管四大關鍵產業支撐一套社會所需的關鍵基礎設施,成為管理、推動、發展經濟活動、社會生活和管理體系的巨大力量,也都製造相當可觀的碳足跡,但如果我們略過農業這門能源的主要消耗產業不談,那就太輕率大意了,畢竟它也貢獻龐大的碳足跡。

從種植、灌溉、收割、儲藏、加工、包裝到運送食物給批發零售商,這一整道過程都消耗大量能源。石化肥料和農藥占能源支出中很高比重,操作農場機械也不例外。以歐盟來說,種植農作物、飼養動物是整道食物價值鏈中消耗最多能源的環節,占能源支出三分之一;其餘則是工業加工占二八%、包裝和物流占二二%,處理廚餘垃圾約占五%。美國農場的統計數據可能與此相差不遠。

讓我們暫且回頭檢視畜牧業。根據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公布的數據,牛是人為製造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人們若得知這項事實可能群起譁然。全球有二六%不凍土地用於放牧以牛隻為主的牲畜。當前地球上約有十四億頭乳牛,即為甲烷的主要排放源。甲烷這種溫室氣體貢獻全球暖化的力量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五倍。此外,乳牛排便時還會釋放俗稱笑氣的一氧化二氮(nitrous oxide),催化全球暖化的威力又比二氧化碳高出二百九十六倍。

問題不止於此。美國環境保護署(Institute on the Environment)的研究指出,依據總量來看,境內超過一半的農作物都用於餵飼動物。與一般以植物為基礎的蛋白質來源相較之下,「牛肉和其他反芻類動物每單位蛋白質……需要的土地比莢豆一類的豆作物多出二十倍,溫室氣體排放量更高出二十倍以上」。這些數據意味著,密集式生產、飼養牛隻和相關畜牧業的效率極低。另一項令人遺憾的事實是,全世界許多國家砍伐森林以支應畜牛業的草地需求,也就是說,可以吸收全球暖化氣體排放的樹林又更少了。

儘管如此,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是,現在千禧世代、Z世代已意識到牛肉不宜,因而改變飲食方式,傾向多吃蔬果甚或純素,連鎖速食店也引進素食餐點。二O一九年四月,漢堡王(Burger King)宣布,年底前將在全美七千三百家分店提供以植物為基礎的漢堡肉。

遺憾的是,全球農糧業與化石燃料脫鉤的步伐仍遠遠落後其他產業。舉例來說,歐洲農業所消耗的能源中只有七%來自再生能源,相較之下,再生能源在整體能源結構中占比已達一五%,兩者形成強烈對比。在歐洲、美洲甚至全世界,糧食產業依賴化石燃料和石化農業甚深,戒癮談何容易。

然而,糧食產業正開始著墨這道難題。美國至今仍拖拖拉拉,但歐洲各地正改採有機生態耕作方式取代石化耕作,特別是取代石化肥料和農藥正蔚為風氣。目前在歐盟二十八個會員國中,六.七%耕地已轉成有機耕作,美國僅O.六%。

不過在零售市場中,有機食物需求日益成長,二O一七年,光是在美國的零售額就高達四百五十二億美元。消費者需求正推動轉型,越來越多美國人願意花更多錢購買有機和永續食物。隨著有機食物市場日益成長,就有更多農民願意轉向生態農作,進而帶動有機食物調降零售價。

農民也正攜手開辦電力合作社,動手安裝太陽能、風能和生物氣能源技術。他們自行生產綠色電力,一部分供農場使用,其餘則回售能源網路,等於又創造第二筆收入來源。

農民也許還能採行「碳農業(carbon farming)」再開發第三份收入來源。農業實作經驗早已證明,覆蓋作物、輪作和免耕農業等方式都能輕易將碳保存在土壤中。例如,在成排的蔬菜間簡單栽種黑麥、豆類、燕麥等農作物,可以增加土壤中的碳、氮和其他有機營養物質。碳農業有雙重好處,讓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能轉存於土壤中,這種做法有助植物後續生長,並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要是美國農業部(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可以從目前總額達八千六百七十億美元的大型農業援助計畫撥出一小筆錢,獎勵農民在自家耕地推行碳農業,將收碳捕獲與碳封存立竿見影之效,讓小農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同時還能增產獲利。此外,農民還可能願意讓出一部分農地,擴大林木覆蓋面積,搭上利用碳捕獲與碳封存,創造更多碳匯(carbon sinks;編按: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的列車,進而享受聯邦和州級的稅收抵免。

雖說在農場安裝太陽能和風能設施以生產綠色電力,再加上納入碳農業封存二氧化碳,將貢獻建立綠色社會良多,但其實更大的商機是在聯邦公有地上擴大發展這兩項計畫。全美國大陸及離岸土地有三分之一仍掌控在聯邦政府手中,近年來,租給化石燃料產業開採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土地比重日益增加;出人意料的是,二OO五年至二O一四年,在聯邦公有地上開採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竟高達全國總量的二三.七%;但是公有地上產出的再生能源目前僅占五%。

綠色新政應當反轉優先順序,將開採化石燃料排除在聯邦公共地的租賃名單之外;與此同時,政府應開放更多公有地,鼓勵擴增太陽能和風能,如此才能確保足夠的綠色能源推動美國安渡二十一世紀。此外,在美國公有的森林、草地和灌木林土地上開採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僅封存大約一五%。在為期數年的綠色時代轉型期裡,完全斬斷化石燃料開採、酌情重新造林,可以讓公有地成為努力吸收工業碳排放的美國之肺。

農場的運作模式由機械操作轉移至數位化管理,使得糧食作物從種植、收穫、儲藏到運輸等方面都與以往大不相同。對美國農民、食品加工業者、批發商及經銷商來說,農場逐步導入物聯網基礎設施可望大幅提升總合效率和生產力。現在,農民已經可以應用安裝在農地的感測器監測天氣狀況、土壤濕度變化、花粉傳播及其他影響產量的因素,這套農場物聯網也正搭配自動化回報機制,以便確實掌握農作物的適當生長條件。

隨著整道供應鏈都逐步植入感測器,循線追蹤農作物從落地生根到抵達全美零售商店、農民、加工業者、批發商和經銷商等各段終點的漫長農業旅途,物聯網基礎設施也一步步架構而成。全體業者都可以採集整道價值鏈的大數據,還能在過程中提升總合效率,並在管理、供應農場電力、加工與運輸食物期間,降低邊際成本、減少生態足跡,終至帶領食品工業在全新的智慧數位網網相連加持下,走出化學舊時代、邁向生態新時代。

韌性時代來臨

我們傳布、開發地球能源、四處行動、遮風避雨,乃至於吃喝方式都是組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以至於我們將它們視為理所應當,直到我們思考和運用它們的方式遭到強大外力破壞,引爆一場變革,顛覆我們自身的社會取向和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在更數位化的生態社會中,我們的生活方式大為改觀,與生活在機械式化石燃料文明中的先祖截然不同。就這層意義而言,綠色新政的基礎設施不僅僅跟我們所認知的再也不一樣,它本身也徹底質變。

化石燃料時代登場之初,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孔多賽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曾寫下這段鬥志昂揚的短語,真切掌握法國大革命鼎盛時期的新思想精髓,如今仍言猶在耳,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謹記兩個世紀以來,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當時他這麼說:「人的能力浩瀚無邊……人的完美性永無止境……這種完美性的進展自此掙脫所有羈絆它的力量,除了自然賦予我們活在地球的這段時間,別無所限。」

孔多賽的遠見被喻為進步時代(Age of Progress)的哲學框架。如今陷入化石燃料文明所掀起的腥風血雨,我們更明白了。我們少有聽聞富含進步時代和「人的完美性」精神的頌歌,即使在當時,這道呼求也遭到打壓。此際,韌性時代已經到來。綠色新政基礎設施便是專為韌性時代設計。地球正籠罩在不斷加劇的極端氣候事件,建構、應用和操作綠色新政基礎設施將賦予我們能力,適應曾經馴化但現今正在野化的自然環境,也讓我們即使置身這般窘境也有機會絕地逢生。

這就是為什麼數百萬名年輕美國人組成,充滿希望的綠色軍團、氣候軍團、基礎設施軍團和保育軍團,在即將到來的時代中,不僅僅只是找尋新商機和新就業機會的梯隊。這些隸屬於聯邦、州和地方等各級政府的建議機構,將是因應氣候事件救災與復原任務的第一線應變人員,畢竟這一類極端事件將成為越來越常見的新常態,而非什麼罕見異象。倘若我們想要成功適應眼前正在野化的未來,每一個社群都得繃緊神經,開展新的災難救助模式。

在這個新世界中,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威脅將更頻繁來自氣候災難,而非軍事威嚇。美國國防部所在的五角大廈(Pentagon)、軍隊及各州國民兵正在重整任務,並逐步優先部署因應氣候事件的關鍵行動。美國面對的新現實是,所有社群都無法自外於急劇變化的氣候。在韌性時代,任何人的家園都可能變成弱勢社區,沒有人可以真正擺脫地球的怒火。綠色新政的智慧化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是我們適應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就某種意義而言,它也是我們邁入未來的命脈。

 

資料來源:The New Lens關鍵評論網
圖片來源:Markus Spiske


延伸閱讀:
少吃肉,救地球!歐盟2022年即將加徵「肉品稅」
耶魯大學研究人員用Hyperledger追蹤碳足跡!區塊鏈將如何幫助我們節能減碳?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