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 | 作者: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

「循環經濟」刻不容緩 荷蘭在台辦事處首推白皮書

荷蘭駐臺辦事處與臺灣營建研究院合作,8月8日發表駐臺外館首本白皮書(https://qrgo.page.link/6c6H1),以臺中花博荷蘭館的經驗,證實零廢棄物、重覆使用建材的循環營建在臺灣的確可行,呼籲政府除了帶頭改變採購,也要管理既有建築和未來營造,建立平台與認證制度,並推動新的商業模式、鼓勵跨界合作,開啟循環未來。見證白皮書發表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則表示,推動循環營建是跨部會的工作,需要整體產業共同參與,期待荷辦白皮書能成為種子,引導營建業朝向循環經濟發展。

地球浩劫:循環營建刻不容緩

荷蘭駐臺代表紀維德(Guy Wittich)表示,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代表人類已耗盡地球一整年的天然資源配額,是史上最早的一次;減少使用原物料與廢棄物的循環經濟,勢在必行。而荷蘭政府力推在2050年全面達成循環經濟,今年就提撥650萬歐元(約2.31億元台幣),鼓勵各界創新找到循環使用與減碳的方法,也規定明年10%的公家採購需要符合循環經濟的原則。

紀維德指出,荷蘭政府就循環經濟政策鎖定5項產業,就包括營建業,因為營建產業「每年消耗全球40%的能源以及40%的原物料」;而根據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調查,有 25%到40%廢棄物來自建造,是全世界廢棄物最大的來源,是最需要推行循環經濟的產業,也是最容易收到效果的領域。

全球首座:寶貴經驗落地臺灣

因應臺灣政府在「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中提出循環經濟,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率先挑戰在臺落實循環建築,去年臺中花博打造荷蘭國家館,希望向臺灣各界證明循環經濟可為、當行。荷蘭館除了19噸重鋼、12噸輕鋼以鎖固代替焊接,翻新的閒置舊木料共2,595公斤、環保合成木材3,477公斤,也以榫接代替釘合,拆卸後都可重複使用,未來都會落腳臺中月眉的循環設計園區;而超過200組燈具租借自昕諾飛(Signify),加上10片295W太陽能板、1座氣動梭電梯與植栽,也都歸還或移轉使用,沒有因為展期結束被丟棄。

紀維德指出,荷蘭館除了得到國際園藝家協會(AIPH)的臺中花博榮譽獎,也是全球首座接受英國標準協會(BSI)查證的循環建築,更是世界上第一座被拆除、再利用的循環建築,證明在臺灣推行循環營建的環境與時機已經成熟。不過,紀維德說,荷蘭館締造世界第一、實現「臺灣版的循環建築」,歷經一年多的過程,也遇見許多挑戰、發現不少機會,因此與臺灣營建研究院合作,記錄、分析荷蘭館,再加入世界各地的最佳案例,成為一本實用的參考手冊,希望對臺灣產、官、學界提出建議,如何具體而微在臺灣實現循環營建。

臺荷建言:政府率先推動實踐

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呂良正指出,荷蘭辦事處在規劃荷蘭館初期,就主動尋求合作,希望結合在地專業知識,發揮計畫的最大效益。合作期間,研究院因為更了解循環經濟勢在必行,在今年6月創立臺灣循環經濟學會,希望為政府與產業搭起對話的橋樑,帶動臺灣營建產業邁向循環經濟。

研究院除了使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成為建材護照、記錄荷蘭館使用的所有建材,也總整循環營建的方向與原則,以智庫的角色提出六項建議。而荷蘭辦事處與研究院雙方,也一致認為政府可以扮演推動與試行的角色,加速循環經濟實現,讓臺灣在亞太區域成為領導者。

既有建物與新案管理

若將建築物視為存放建材的銀行,多數的建材存在於既有的建築,因此要維護既有建築、降低閒置建物,並協助建材未來繼續使用。例如荷蘭館重新使用台糖坍塌倉庫卸下來的木料,就是以舊料替代新材;而政府改建社會住宅或公家建物時,也應考慮建材未來重複使用的機會。另外,營建發展不能僅限重蓋,也要朝翻新、維修發展,雖然降低原物料使用,也不會減少營建業的經濟性。

荷蘭館在結構上使用鎖固固定鋼材、榫頭取代釘子,展示可拆卸的設計、增加建材重複使用的機會。在臺灣,為了考慮耐震,許多結構設計不可拆卸,建材也無法取得出廠證明、合法使用;為此,政府應建立制度,檢驗結構、核准舊建材,鼓勵新建築重覆使用建材。而針對傳統高樓,也可改採耐久性設計,讓建築物延壽,同樣能延長建材使用時間。

除此之外,荷蘭館在非結構部分使用環保建材、同時將建材模組化,方便拆卸、替代與再使用,直接適用於管線、外牆、隔間……等;研究院鼓勵,政府可透過公共工程案例示範落實,再推行至民間建築市場。

認證標準與資訊平臺

荷蘭館鉅細靡遺落實循環經濟的原則,但也是全球首座獲得英國標準協會查證的建築物。研究院建議,政府應建立類似綠建築的評鑑制度、評估所有建築物循環程度,作為銀行獎勵融資、買家購屋的依據,並針對原本低循環度的建築,例如臨時建物,預先課稅或是加以限制。

同時,政府與業界應該協力建立資訊平台,同時逐步修改政策。荷蘭公司 Madaster 使用雲端平臺為建材建立護照、詳載履歷,並且開放全球註冊,除了方便計算循環程度,也讓各方可以公開估價、交易建材,更推動國際合作,已經被荷蘭、瑞士、盧森堡等國的企業採用,也會是臺灣與國際接軌的好機會。

而荷蘭館同樣透過平臺與台糖分享所有的建材資訊,因此移轉建材後,台糖也相當清楚建材的種類、數量與履歷,方便再次使用。在國際上,循環經濟強調物質流的記錄,因此臺灣也應該整理出公信的建材資訊,讓建材有機會升級再利用,而非低價值的降等回收;此外,政府每年都應該訂定目標,確保政策成效,並且隨時調整。

商業模式與跨界合作

臺中花博荷蘭館租借燈具、太陽能發電板、氣動梭電梯與植栽,展期後歸還、未來可以繼續使用,減少廢棄物產生。參與荷蘭館的荷蘭商昕諾飛,就已經建立「賣光不賣燈」的租賃模式,協助客戶維修、升級、替換,而非鼓勵購買新品;而提供鋁料的侑義國際金屬,也受到啟發,明年將從建商的展售中心空間開始嘗試以租代買。

然而,不少廠商因為規模不夠大、閒置的產品與維護的成本過高,並沒有想要跟進;因此,研究院指出,政府應從公家機關著手,將維護需要技術、更新速度較快的物品採購,列為年限較長的租用模式,並成立維護園區,讓所有租賃的物品都在園區內維修,減少各廠商維修、倉儲的成本。

而荷蘭辦事處集結臺、荷超過40個不同單位,綜合各種方案,促成循環營建落實。研究院建議,臺灣應推動跨界合作,激發新技術、促進建材再使用。其中,水泥工業連結不同產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推行循環產品的品保制度和合作聯盟,橋接不同產別的物料循環。

 

資料來源: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
圖片來源:CSRone


延伸閱讀:
促落實綠色供應鏈 日月光表揚永續績優供應商
PRADA啟動Re-Nylon計畫 再生尼龍永續時尚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