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 | 作者:環境資訊中心/陳文姿

邁向建築碳揭露第一步 綠建築大師林憲德力推碳足跡

建築佔全球能源消耗的30%。在對抗氣候變遷的路上,零耗能、零碳建築紛紛興起。綠建築的評估指標有足夠的力量引領建築節能嗎?在台灣綠建築法規與實務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為台灣打造新指標-建築碳足跡認證。

比起綠建築評估,碳足跡完整計算建材與建築生命週期使用的能源與排碳,甚至可以預估耗能的熱點,提前在設計階段加以改善,成為林憲德力推碳足跡的主因。從2015年推出至今,已有30幾棟建築接受這項認證。在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強制揭露建築耗能的同時,台灣建築碳揭露正在起步。


成大建築系教授林憲德力推建築碳足跡計算與揭露,從設計階段就強化建築的減碳設計。

簡化評估體系:碳足跡用數字掌握環境衝擊

低碳建築、低耗能建築、綠建築,到底差別在哪裡?林憲德解釋,綠建築涵蓋範圍最廣,它納入綠化、節能、保水、生態、減廢、健康等多樣指標。低耗能建築則瞄準能源消耗,例如設備、照明、空調,範圍最小也最明確。低碳建築必低耗能建築更大,除了計算日常耗能,也加入建材與建築生命週期的碳排放。

透過碳足跡認證,建築使用期間的總碳排量、每年每平方公尺碳排量,以及跟同級產品相比的減碳百分比都會清楚呈現。跟家用電器的能耗分級類似,標章上也會依減碳程度分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五個等級。

林憲德指出,綠建築包羅萬象,卻過於複雜;碳足跡計算簡單,而且有科學數據,便於分析。只要花兩分力氣就能掌握八成的環境狀況,是最好的永續建築管理。

納入生命週期計算   尋找節能「熱點」

綠建築雖然對環境好,評估過程卻有幾點遭人詬病。林憲德說,有些項目過於商業化,為了增加分數反而要添購建材,讓建築變得更昂貴;有的項目缺乏科學標準;再者,綠建築指標雖多,卻說不清楚對環境的貢獻到底有多少。

林憲德表示,碳足跡研究20多年,主要困難在建立台灣本土資料庫,並以標準化的方式定義生命週期。例如,旅館等高耗損建築物每5年就要更換窗型冷氣,以建築使用60年計算,要更換11次。辦公室冷氣則每7.5年更新一次,總共更換8次,這都會影響碳足跡計算。

碳足跡的強項在於分析。林憲德說明,從碳足跡可以分析生命週期的衝擊,看施工、使用、到廢棄各階段對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分析日常能源在電器、空調、照明的耗能狀況;透過建築結構分析,則可以了解結構碳排。進一步地,建築師在設計階段就發現最耗能的「熱點」,加以改善。這些都是綠建築評估做不到的事情。


分析建築碳足跡,可以找出哪裡減少碳排與減少耗能的效果最好(熱點)。

碳揭露第一步:碳足跡計算

「碳足跡認證制度」由低碳建築聯盟LCBA推動,2015年發出第一張認證,至今已經有30幾棟建築加入。這項認證獲得台中市府支持,水湳經貿園區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執行碳揭露認證。

林憲德表示,有些民間建築、工廠都主動加入認證,因為碳足跡認證有助於爭取國際訂單,提升公司企業形象。

過去用電大戶曾以用電資料涉及製程機密為由,不願意公開數據。對此,林憲德解釋,建築碳足跡的日常耗能只包含電器、照明、空調,不包括製程碳排,沒有這項疑慮。已經有許多國家要求一定規模、或是特定建築義務揭露建築碳排放或是建築耗能,這是未來的趨勢。


碳揭露的內容包括碳排放量,以及減碳比,並分為五個等級。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圖片來源:陳文姿Forgmeind ArchiMedia準建築人手札網站Merio林憲德


延伸閱讀:
內政部:台灣為全球綠建築密度最高國家
民間興建綠建築比率逾4成 創歷年新高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