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4 | 作者:Brad Plume著;聯合報/ 李京倫譯

減碳大進展? 碳足跡只是外包到海外

在過去十年中,美國和歐洲在減少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這種趨勢經常被高舉為對抗氣候變遷有成的一個標誌。但是,一旦把碳交易納入考量,這些努力可就大為失色了。許多富裕國家透過從中國大陸和其他地方的工廠進口更多的鋼鐵、水泥等商品,而不在國內生產,實質上將大部分碳汙染「外包」到海外。

例如,英國1990年至2015年間將國內碳排放量削減了三分之一,但英國在做到這點的同時,能源密集型產業也向海外遷移。若把倫敦摩天樓和汽車所用進口鋼材等物料製造過程產生的全球所有碳排放量計入,英國那段時間總體碳足跡實際上還略有增加。

能源暨環境顧問公司「全球效率智識」負責人、研究科學家哈禮傑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如果一個國家透過將碳排放外包到其他地方來達成氣候目標,我們取得的進展就沒有自以為的多。」哈禮傑是一份全球碳交易新報告的作者之一,報告估計,世界碳排放總量的25%以這種方式外包。這份與顧問公司KGM & Associates和非政府組織「氣候工作基金會」合著的報告,把這一點稱為「碳漏洞」,因為各國很少仔細檢視進口商品的碳足跡。

這種情況可能正在改變。去年秋天,美國加州的立法當局著手及早因應這個問題,為加州基礎設施工程採購的鋼材設定新的低碳標準。但處理進口商品排放量仍然棘手。一些環保人士認為,處理進口排放是氣候政策下一個有待討論的領域。這份新報告分析了全球貿易1萬5000個不同領域,從玩具、辦公設備、玻璃到鋁,以先前的學術研究為基礎,極其詳盡地描繪了全球碳交易。

毫不意外,已成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的中國大陸仍然是世界工廠。2015年大陸約13%的碳排放量來自為其他國家製造產品。在排放量同樣快速增長的印度,這個比率是20%。至於美國本身,則仍是研究人員稱為「實體碳排放」的世上最大進口國。

註:實體碳排放(embodied carbon)特指「物質」的碳足跡,如建造一棟大樓、製造一輛車或一部筆記型電腦的碳足跡,而「碳足跡」一詞含意較寬泛,可以指為大樓提供電力、開車、操作筆電的碳足跡。

資料來源:聯合報
圖片來源:Foto-Rabe


延伸閱讀:
碳交易大翻身 1年價飆近4倍
全球首創 東京用碳交易替大型建築減碳 六年減下1/4
美媒:中國將啟動世界最大碳交易市場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