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9 | 作者:聯合新聞/葉建宏,鄭朝陽. HINet新聞

高空種樹 讓水泥「呼吸」 六都熱島變綠島

《重點摘要》環保署去年宣布,台灣到二○三○年的自主減碳量要比二○○五年減兩成,也就是目前排放量的一半。李有田認為這是艱鉅任務,除從產業面下手,從新加坡等經驗發現,種樹是減碳利器,包含建築的屋頂、陽台等垂直綠化。
「種樹是碳中和的好方法」李有田舉例,有「花園城市」美稱的新加坡,這些年體認到減碳的重要,從都更、改建力求碳中和,也就是蓋房子過程和日後使用的排碳,盡可能都自我抵銷,因此要求這類建案的綠覆率須達百分之百,亦即基地面積是一百坪,就需要綠化一百坪,包含基地、屋頂、露台、外牆,這也是最典型的政府介入,成功打造國家綠化形象

日本中大型開發案都要經過都市設計審查,要求提高綠覆率。英國也修訂綠建築法令,朝碳中和邁進,德國柏林綠屋頂已達百分之六。李有田說,到新加坡參觀,常讚歎建築物「鋪天蓋地」的綠化成果,當屋頂、地面、陽台這些水泥地、柏油路都鋪上綠意,就可解決熱島效應、少用冷氣。台灣六都不透水鋪面比率偏高,若讓透水或綠化面積達七成,「熱島效應就轉為綠島效應」

他指出,一棵樹冠廿五平方公尺的喬木,終其一生可以固定兩千公斤二氧化碳,多種樹除能減碳,以當前每公斤至少一元的碳價計算,當碳交易健全時,也能創造可觀的碳匯。

反觀台灣,李有田認為低碳建築、碳中和觀念尚在萌芽期,例如台南市政府規定樓地板面積五千平方公尺以上的公共建築,必須取得鑽石級以上的綠建築標章認證;因應減碳需求,應把門檻降低至三千平方公尺。「政策應該引導,給予合理誘因。」威京集團主席特助沈輝庭以興建中的「陶朱隱園」為例,業者率先打造陽台森林,除了用掉法規容許百分之五到十不計容積的陽台空間,還「自掏腰包」加大陽台的種樹空間,這些成本全由業者吸收。

他認為,打造更多垂直森林的建築,政府可以考慮釋出多一點綠化獎勵誘因,例如放寬可種樹的陽台深度和免計容積比率,由於陽台不登記產權,沒有圖利業者的疑慮,擔心違規使用,也能透過查核和罰則管制,如此才能讓水泥建築加速綠化。

氣候變遷 思考人與土地
開發商半畝塘團隊負責人江文淵是建築師,愛好園藝,一直想蓋種滿樹的建築。他說氣候變遷、熱島效應,讓人類重新思考建築與土地關係,「房子蓋起來,樹不該消失」。他決定在三樓以上、迎風面以外的東側 、西側和南側陽台種樹,把都市逐漸消失的綠找回來,建立自然生態與人類和諧共好的居住環境。

住戶讚嘆 螢火蟲道晚安
坐在其中一間保留戶陽台,輕風搖曳著九芎的枝葉,遠眺周邊無限寬廣的景致,心自然沉靜下來。走進落地窗的客廳,樓下住戶的九芎枝頭上,幾隻鳥兒上下跳躍著;住戶說,白天聽鳥語,晚上偶有螢火蟲來道晚安,「回家就不想出門了」。
「看四季的變化最有意思了。」住戶描繪樹木春天發新芽、夏季長新葉、秋冬落葉,搭配四時不同的生態,「住在這裡很有時間感,美得像首詩。」

種回綠樹 把氧氣還都市
半畝塘環境整合研發長顏偉純說,九芎、櫸木會隨季節落葉,為建築更換表情,夏季枝繁葉茂時,這層「綠皮層」可阻擋陽光直射;冬季落葉時邀請陽光進屋,都有助減碳。顏偉純表示,一般建築的外皮都是水泥,只會反射日照的熱、排碳;若餘山的外表是一大片樹的皮層,不斷吸收大氣的熱與二氧化碳,轉化為氧氣還給都市,成為清涼有氧的都市小綠島,「如果愈來愈多大樓願意把樹種回來,都市會更美好」。

設計理念 「彷彿一座山」
「減碳是附加價值,我們想蓋的是一處心靈安住的居所。」顏偉純和半畝塘這群建築人想的始終不是奇特的建築形式,而是設法安頓住戶身心,目前找到的答案是:人要靜下來,「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自然能幫助心靈安住,是促成半畝塘把建築變成「彷彿一座山」的設計理念。顏偉純說,除了種樹,住戶想種可食植物也行;重點是開發一處基地,既然無法掌握原有的生態,至少要盡力創造微生態環境,爭取「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的可能,讓這些「綠」建築串成都市的翡翠項鍊和生態跳島。

成本不低 維護也是學問
除了種樹綠化,若餘山講究建材的碳足跡,像外牆不貼二丁掛等外磚,同時努力減廢,把建材剩料移作下一建案再利用。半畝塘團隊首開在房子裡種樹先河,除先期投資成本不低,這些綠資源的維護管理也是一門不輕鬆的功課。目前樹木維護委託園藝廠商為住戶代管,兩個月繳一期數千元的管理費,慢慢「技轉」給住戶。

圖片來源:HINet新聞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 HINet新聞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