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8 | 作者:CSRone

五大考量因素 打造永續產品

《重點摘要》永續性的產品是許多業者開始重視的一個議題,如何衡量以及創造出一個永續的產品有許多不同的切入點,而世界上也有很多團體為此努力並制定許多標章、規範,風險、成本,甚至是社會因素都會影響產品供應鏈的永續程度。

如何造就永續性的產品?這是許多公司、消費者以及政府都有問題,這同時也是作者Kevin BradyCarleton大學的工業設計學院的永續課程中所聚焦的。

第一堂課中,作者Kevin Brady會要求學生分析產品如何宣傳其永續性,並在製造系統造成的影響上,比較文獻以及業者所宣稱的差異;這可以讓學生了解公司在宣傳其產品永續性時,所採用的方式以及其特徵。

公司通常會採取以下方法,宣揚他們在產品生命周期評估上做得比他牌好,強調善待員工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營造友善的環境,或在原料選擇、製程、物流、包裝等方面的優化。而公益活動、免費贈送產品也是一些公司會採取的行為,另一部分公司則會專注於一個項目,如:有效的利用水與能源、較少的碳足跡、可回收的容器等。

整體來看,學生發現這些作為或宣稱只有20%會真正影響到產品生命週期,這個結果不是相當顯著,若生產端有照股東建議的標準走,或是第三方的查證和標示,較會產生影響力。

由於標章的種類太繁雜,大多數人無法區分,也不知道其背後意涵,當我詢問學生是否會基於這些認證標章來購買產品時,只有少數的學生願意,與一般消費者相同;不斷增加的認證標章,正是阻礙這些標章發展的主因。

不同的產業、企業,會有自身適用的環境聲明或健康宣言,為提升永續性表現或衡量施行狀況。

合作協議

除了現今存在的,許多人也為訂定衡量永續性標準而共同努力,這些努力是為了永續性的衡量可以長久維持,並藉由產品間的競爭來達到進步,例如:歐盟也致力於制定碳足跡(PEF)和製造商方面(OEF)的衡量準則; Natural Step則是在永續性產品生命週期的衡量上制定了新方法;永續性聯盟在回報工具上做出貢獻;工會團體(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發展出測量不同層面永續性的方法。

基本考量

幾乎所有產品都會帶來特定的影響,當然,也希望它帶來利益。

所以當我們談論到永續性時,最好是用相對於上一個世代或是競爭者、榜樣以及準則的方式來比較,並考量產品的不同面向,如:環境、社會、科技、成本等。

以下幾點關於永續策略以及生態設計的切入點是由Han BrezitMartin Charter以及其他人共同發展出來的:

1.資源基礎:

製造產品的原料來自於資源基礎,而如何管理、保存、保護,整體而言是造就永續性的主因之一,不同的材質都有其特點,此外下一世代是否還能繼續使用這些資源也是我們需要關心的。

2.生命週期的影響與益處:

這個部分需要將整個產品製造的過程也納入考慮,隨著ISO擁有的資料越來越多,已經能衡量出產品生命週期所造成的影響。從過往經驗來看,這是最能了解全球重大影響的工具,例如生產系統對氣候的影響、使用多少可再生及不可再生能源、過程中產生多少了浪費等,其中對氣候的影響更為重要;但我們也要認清這個方法並無法完整描述永續性。

3.有害物質的風險:

理想上是希望產品可以盡量降低有害物質的使用,尤其需考量員工和顧客暴露在這些物質下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並管理這些有害物質對於環境的影響。

4.社會&經濟因素:

這些因素可能脫離不了整個產業鏈以及價值鏈,例如上游原料廠商對於員工的待遇以及薪資是否公平,並不能出現使用童工的情形。很重要的一點是,判斷關鍵的社經影響與益處是否有符合某些準則以及第三方的認證,如同生命週期,社會經濟因素也需要在整個生態鏈中被評估,不只是原料、生產,甚至到回收後。

5.擁有的總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

擁有的總成本是指除了購買外,將回收此產品的成本,以及處理衍生出的廢棄物等成本納入考量後,所得出對於購買者而言的真正成本。

而在永續性中,技術上的成果也是一個重點,產品本身是否鼓勵重複使用以及可回收、再製造,而他的成分是否能被生物分解再次回歸大自然。

 

圖片來源:Lee

資料來源:GreenBiz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