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是環保行動絆腳石? 該政策恐嚴重危及海洋生態
川普的擴大離岸鑽探計畫在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尋求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其環保政策引發許多爭議,其中包含擴大離岸鑽探石油計畫。他認為,這是在增強美國能源獨立性及經濟增長,但該計畫引來環保團體的極大反彈,認為此項政策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前總統歐巴馬在位時,建立了「離岸保護措施」;而後前總統拜登任期內,也在未來石油與天然氣開發案中,將海洋脆弱區域由租賃範圍中排除,但川普在2次任期中皆以行政命令撤銷。
保護離岸區域其實有其重要性。離岸區域是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像是海草床、珊瑚礁及漁場等,這些生態系統不僅支持大量地生物多樣性,更提供碳儲存、海岸保護等重要的生態服務;另外,很多沿海社區依賴漁業及旅遊業等海洋資源維生,如此可以確保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當地長期的經濟利益。
如今,實行擴大離岸鑽探石油計畫,可能會發生油汙洩漏、化學物質排放、噪音汙染等,皆會對海洋生物及沿海社區造成嚴重影響。對此,美國海洋保育組織Oceana活動主任Joseph Gordon表示,川普總統的行政命令將撤銷數百萬英畝的海洋保護措施,會危及沿海經濟及仰賴海洋的人類。
不過,川普可不這麼想。當美國擴大執行離岸鑽探石油,可增加國內的石油產量,減少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助於改善貿易赤字,提供國際競爭力,還能增加石油供應,幫助穩定及降低能源價格,對消費者與企業都有利。另外,也可以創造更多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就業機會,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針對擴大離岸鑽探石油計畫來看,其實存在一些折衷的作法。在擴大鑽探的同時,應實施更嚴格的環境監管措施,像是要求使用先進的技術,防止油汙漏洩或其他汙染事件,將環境影響降到最低;同時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減少對化石產業的依賴,以及推動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的應用,降低碳排放,進而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這種雙贏局面,也許才能真正實現川普口中的「讓美國再次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