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署「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首批媒合成功!企業攜手在地社區,實踐ESG永續發展
碳匯、生物多樣性全都有!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於2024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首批媒合成功的ESG專案中,不僅由企業攜手在地共推,更運用自身創新技術,實現生態永續,共創減碳與保育里程碑。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歷時兩年多籌劃,並與國內上百家企業多次座談交流歸納意見,於今(2024)年4月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台」,將淨零碳排與結合在地社區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國際趨勢,與企業落實ESG需求對接。平台上架後林業保育署提供46件專案徵求合作、另有3件企業自提案,首批成功媒合的11家企業,9月2日出席林業保育署舉辦的記者會,展現公私協力共創森林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的企圖心。
林業保育署ESG媒合平台針對企業所提供的專案,含括「自然環境」及「林業社會文化」兩大面向、共11個類型,涵蓋增加森林碳匯的造林專案;保育野生動植物與棲地的生物多樣性專案;保存重要林業文化資源或原住民族山林智識的社會文化專案,提供企業參與,更鼓勵企業運用自身專業與資源,主動提出對生物多樣性有助益的合作專案。而林業保育署每年會針對專案進行監測與評量,並發給成果證明。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林華慶署長。
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感謝首批率先參與專案合作的11家企業先行者,為邁向兼顧環境、社會的公司治理開風氣之先。
他也特別說明,平台的專案設計除了須達成自然正向改變的目標,為了踐行聯合國保護森林應先關注倚賴森林生活者生計的呼聲,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對社區參與的期許,絕大多數專案都是媒合企業將經費與資源投入標的區域所在的山村部落,而非交由該署執行,藉此提供在地居民執行造林撫育或是保育監測巡守的工作機會,讓森林與生物多樣性所在地區的居民能因ESG浪潮而受惠,也更能確保專案成果與彰顯ESG的社會效益。
左圖:農業部杜文珍次長致詞。右圖: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柳婉郁教授致詞。
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表示,「智慧韌性、永續安心」是農業部首要政策行動策略,林業保育署針對國土生態綠網規劃、社區與原住民參與、企業協力等項目,均已深耕多年,媒合平台奠基公私協力,導入社區參與,對未來邁向淨零及維護生物多樣性奠定新的里程碑,不但是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創新政策工具踐行國際思潮的具體展現。
林業保育署ESG媒合平台首批媒合成功的11個專案中,有高達8個是由企業攜手在地部落社區,共同以造林、竹林經營、棲地營造及友善產業發展,實現增益自然碳匯及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另外3個專案則為企業運用自身的照明、數位技術及用地資源,創新運用於改善生物棲地、推動野生物保育及重要林業文化資源保存。
企業攜手在地 實現生物多樣性
藉由林業保育署的媒合,根基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跳脫傳統與政府合作造林模式,攜手鄒族原民部落合作,藉由在曾文水庫集水區新植造林營造友善棲地,守護第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台灣爺蟬的家。誌懋股份有限公司則結合家鄉湖山水庫的在地社區,營造八色鳥棲息環境。
根基營造以新植造林,攜手鄒族原民部落,種樹守護台灣爺蟬的家。
信義房屋及冠德建設皆透過造林工作,與在地社區攜手營林,推動永續林業經營;中華電信與桃園復興鄉的泰雅族部落合作,傳承竹林經營技術。
華碩電腦在台中大雪山的林業生產環境,協力社區居民推動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裕隆汽車廠區因比鄰火炎山自然保留區,與在地NGO合作打造綠色生態廊道。
華碩電腦致力棲地營造,執行大雪山中海拔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計畫。圖為穿山甲照片。
裕隆汽車保護地質瑰寶,進行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地質監測及環境教育宣導。
財團法人中租青年展望基金會串聯南投澀水森林步道周邊社區資源,發展森林療癒及生態旅遊,帶動村落經濟及里山發展。
中租志工蒐集、搬運手作步道修築物料,以接力方式運送至施工地點。
技術資源創新運用 林業保育新解方
光林智能科技與政府、學界共同合作,運用生態智慧照明系統,於馬祖群島雌光螢棲地打造全球首創生態照明示範區,降低光源對雌光螢繁殖的影響,用智能的光保護微弱的光。
智邦科技廠區位置鄰近國土綠網「鳳山溪及頭前溪流域保育軸帶」,與環境教育及研究團隊協力支持該區域瀕危蝙蝠族群的監測調查;啟坤科技則運用先進的3D數位技術,協助建立阿里山林鐵百年蒸汽火車關鍵零組件圖資,永續保存重要文化資產,傳承百年技藝精髓。
光林智能進行「光曜台灣:友善光環境計畫」馬祖雌光螢保育行動。
智邦科技與環境教育及研究團隊協力,專案為竹迎「蝠」氣,城市人與自然共融。圖為夜間蝙蝠超音波錄音調查示意圖。
延伸閱讀:
林華慶:今年將申請三種森林及自然碳匯方法學 協助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與取得碳匯
自然碳匯有望新增 竹林、森林經營方法學審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