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2 | 作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氣候評比台灣下滑四個名次 環境部續駁不合理 學者仍點出這點要檢討

(學者認為,台灣仍須調整石化產業規模,減少石油需求,而不能只停留在電力占比的減碳討論。圖片僅供示意。圖片來源:Adam Cohn(CC BY-NC-ND 2.0))

連續兩年 台灣拿倒數第七成績單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與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CAN)今(8)日於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公布2024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今年新增了四個評比國家,總共有64個國家與歐盟的氣候行動表現一起列入評比。

台灣今年的成績同樣不理想,排名第61,較去年下跌了四名,連續兩年位居倒數第七;與本屆COP東道國阿聯酋,以及俄羅斯、美國同屬氣候績效「非常差」的後段班。分析評比四項指標,我國在再生能源發展、氣候政策的評比成績為「差」,溫室氣體排放、能源使用則是「非常差」。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強調,CCPI的評比方法學中,給予台灣與韓國相對嚴苛的減碳責任,如要求台韓應於2030年時將人均排放量降至2.5噸,相當於10年間須減量80%。因此就算台灣將2030減量目標提升至40%,都難以爭取到較佳的成績。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常務理事徐光蓉則認為,這次評比對象新增了四個國家,其中有三國排名在台灣前面,才導致整體排名更動,實際上台灣較去年只下降了一名。

環境部:CCPI「齊頭式」評比不合理

環境部發出新聞稿表示,CCPI的指標方法有爭議,評比結果不具代表性。CCPI是以「人口數」為各國設定2030目標,以「溫室氣體排放」為例,CCPI設定我國2030年人均溫室氣體排放必須降到2.43 公噸二氧化碳當量,反觀排放大國如中國、美國,CCPI給予的目標值分別4.07公噸、7.57公噸,比我國目標寬鬆。依此情境,我國必須比排碳大國履行更多減量工作,此評比方法明顯不合理。

環境部並引用「全球大氣研究溫室氣體排放資料庫」(EDGAR)的最新報告說明,全球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05年增加27%,相對之下,我國卻降低7%,在210個國家中排名第45名前段班。環境部也強調,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統計,2022年我國光電與風電設置增量為全球第18名、能源效率改善也獲美國能源經濟委員會(ACEEE)2022年評比為全球第八。

不同評比多比較 學者:就像找出符合需求的體檢

趙家緯認為,環境部引用EDGAR報告對台灣碳排放趨勢的推估,跟國內的狀況相近。他也認同環境部接軌不同國際的氣候治理評比,用不同指標檢視台灣的表現,像是「找符合自己需求的體檢」,政策才可以更全面。

趙家緯指出,CCPI只是諸多國際評比的其中之一,台灣到底有沒有削減排放量才是關鍵。國內應藉此機會思考氣候政策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如能源轉型政策,CCPI看的是「總體能源供給」,台灣就不該停留在「電力占比」的討論。他強調,再生能源必須擴大到運具電動化、調整石化產業規模,同步減少石油需求。台灣應該正面回應此事,才有機會跟國際對話。

趙家緯也表示,評比報告出爐後,國內一定會有意見質疑「非核家園」導致排名落後、藉此主張啟用核電。但CCPI長期對核電持批評態度,台灣不該誤讀這項指標,這次排名落後的主因是產業減碳速度太慢,牽動人均能源消費高漲,才會導致排放量隨著工業景氣起伏。呼籲政府拿出工業淨零政策,補齊缺失的減排策略。

徐光蓉則獲CCPI邀請參與今年的氣候政策評估,他表示,台灣的氣候政策表現在國際間算滿好的,排名很前面。雖然有好的政策,但執行不力,等同「講了沒有落實」。

徐光蓉說,事實就是台灣減碳不多,這兩年的減碳工作並未讓人「有感」,可以趁機會評估政策遇到的困難。值得肯定的是,國內的再生能源政策方向正確,再生能源發展進步,但問題出在能源需求持續擴大,國內治理思維不斷配合產業需求,沒有開始「節約」。她呼籲,節能是花費最少、效果最好的能源策略,工業的能源需求一定要想辦法降低。

參考資料

歷年CCPI報導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
全球氣候評比 我國倒數第七 丹麥蟬聯榜首
2023 道瓊永續指數(DJSI)揭曉!達 35 間台灣企業獲列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