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淑芬直言,投資人重視ESG,不僅是關乎企業長期獲利,還有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2015年發布的「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就是量化分析氣候變遷如何影響一間公司,「企業必須針對氣候變遷風險,來制定一套可實踐的管理方針,並且要有明確的目標來避免獲降低風險。」
以國泰金控為例,程淑芬說,國泰整合了ESG風險因子,將企業分為不可投資放貸的高風險企業、需高度關注的中風險企業、可投資的低風險企業。他說,金融業除了選擇ESG表現好的企業,也有責任引導企業把ESG做得更好,中風險的公司往低風險來努力。
金融業者在環境倡議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近年來許多倡議組織針對高污染、高爭議性的企業發起撤資行動。
不過,程淑芬認為,撤資並非唯一的路,部分企業現在表現得不好,未來可以更好。因此有責任的金融業者評估、投資後,會積極來督促投資對象改善企業的ESG,針對企業的風險狀況,來執行企業議合和股東行動,「不是說不認同就賣掉,我們會思考有沒有可能陪伴企業來轉型、一起共好,當我們是金主,更有話語權跟企業管理層討論,並且影響決策。」
程淑芬強調,「No ESG No Money.」絕對是未來的趨勢,也是給企業的忠告,「現在的企業已經不只需要獲利,更要展現對於社會及環境的責任,唯有國家社會能夠永續,企業才能永續。」他說,我們真的相信企業獲利跟永續治理並沒有衝突,而且緊密相關。
換句話說,全球投資者評估一間公司的發展前景時,已經不只侷限在技術、產品良率、本益比、財務狀況、供應鏈訂單等,同時也要把氣候變遷風險、ESG綜合表現納入考量。
以台積電為例,2018年就公布台積公司候變遷宣言,成立「節能減碳委員會」執行碳資產管理,規劃SBT減碳目標及期程,承諾2020年單位產品的用電及溫室氣體排放較2010年分別減少12%及18%,也要求供應商執行永續風險稽核。
此外,華碩則是台灣企業中第一家發布完整TCFD的企業,承諾2025年要較2008年減碳50%,程淑芬說,「歐盟未來持續提高產品碳排放的要求,華碩都能超前部屬,可以掌握市場機會、規避損失風險。」反之,如果企業沒有準備好,到時候就會失去某些市場、受到氣候變遷衝擊,進而影響獲利,投資的金融機構也會因此受到牽連。
不只是台灣企業,包含NIKE、IKEA、3M、聯合利華、Apple、HP等,全球有217家企業已經加入了RE100的倡議,其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企業承諾2030年就要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程淑芬說,「如果你有供貨給這些品牌、是他們供應鏈的一員就必須重視再生能源,否則到時候連訂單怎麼消失的你都不知道。」
最後,程淑芬澄清許多民眾對於永續管理與責任投資的迷思,「很多人覺得責任投資報酬率會比較低,其實從實務操作來這並不正確,像是台積電、台達電都是永續治理很好,獲利也很好的企業,責任投資評估強調是永續治理、長期獲利,有些投資只看短期收益,總有一天會受傷。」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圖片來源:Thomas Richter
延伸閱讀:
無畏疫情扯後腿 綠色能源邁向主流
不僅代工第一 ,台積電連「綠化」也想爭全球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