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 作者:關鍵評論網/李修慧

人們買禮物越來越重視「社會意義」,業者爭相幫助顧客減低「消費罪惡感」

聖誕節將至,但根據市調公司,英國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表示,去年買了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的禮物。是否能減少浪費、對社會有正面意義,成為許多消費者現在挑選禮物的準則。但當一般零售商挾其龐大行銷資源,宣傳其環境或社會信譽,原本就關注社會議題的社會企業可能更難以與大型零售商競爭。

挑選聖誕禮物,「道德標準」成為重要因素

《路透社》報導,據諮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調查,全球近三分之二消費者,傾向於買能反映「個人價值」的產品。

而根據市場研究公司英敏特國際集團(Mintel),近三分之一的英國消費者表示,他們去年買了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禮物,38%的受訪者認為,購買符合道德標準的禮物很重要。約三分之二的消費者認為,零售商有責任宣導消費者購買較不浪費資源的禮物。

英敏特資深零售分析師巴拉姆(Chana Baram)說:「人們逐漸意識到大眾消費主義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聖誕節減少浪費的聲浪也越來越大。」「即使多數情況下,人們仍將繼續在節日購物,但對零售商和品牌而言,鼓勵更多道德消費也很重要。」

無論是租耶誕樹、裝飾住家、購買商品,甚至是拒絕購物,消費者對聖誕節的態度都在轉變。

在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社會議題的同時,原本就關注環保、社會議題的社會企業將有機會藉著銷售聖誕禮物獲利。

零售商用龐大行銷預算搶「道德消費者」

許多零售商非常依賴11月和12月的銷售,但面對消費者的「消費罪惡感」,零售商原本「盡可能銷售更多商品」的商業模式面臨挑戰。

越來越多的零售商開始關注消費者的情緒,並在行銷時強調環境或社會資訊。比如,許多零售商,鼓勵人們不要在「黑色星期五」(11月下旬的折扣價這一天)衝動購物,反而鼓勵民眾把這天視為「綠色星期五」,出外走走,親近大自然。美國戶外服裝品牌Patagonia就曾在2011年刊登廣告,要求消費者不要再黑色星期五時買他們家的外套。

然而,隨著大型零售商以龐大的行銷預算大肆宣傳其環境或社會信譽,原本社會企業可能難以與大型零售商競爭,將比過去更難將商品資訊推播到消費者面前。

為了解決這這個問題,貿易機構「英國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 UK)與德國軟體公司SAP合作,於今年聖誕節發布了「社會企業禮品目錄」。而英國電子商務網站「社會超級市場」(Social Supermarket)也是為了解決消費者難以買到社會企業商品的問題,該電商網站銷售的產品包括難民產製的茶、用廢棄麵包釀的啤酒等。

台灣環保團體倡導「過節不等於購物」

台灣也有不少環保團體,在聖誕節前夕,倡導反浪費、反消費主義。

12月21日,「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荒野保護協會」就前往台北西門町、東區等鬧區進行「反塗鴉」(透過強力水柱在地上洗出字),反對過度消費。蠻野心足的新聞稿就表示,「近年來,各企業、廠商與通路都不斷地試圖將聖誕節、西洋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七夕情人節等日子,包裝成『瘋狂消費』的節日;甚至還另外硬生生打造出雙11、雙12等僅附消費意義的『購物節』。」新聞稿強調:「再多的物質消費,也比不上真心的陪伴。人與人的關係,不必建立在消費與餽贈上。」

綠色和平也在12月6日,於網站上刊登歐洲「不購物日」(Buy Nothing Day)的新聞報導,文中寫道「購買行為到底是為了滿足需要,還是滿足慾望?說到底,其實購物跟節慶沒有必然關係。」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圖片來源:freestocks.org


延伸閱讀:
因環保退出「黑色星期五」促銷... 逾300服飾品牌籲民眾別買
社會企業 全民採購運動熱鬧展開

GRI Software And Tools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