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論在政府、產業與社會層面上,都缺乏全盤的低碳、碳中和的治理、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想像、野心與前瞻目標。AIoT本質上為高附加價值的科技擴散與社會擴散,並無法返回褐色經濟架構下進行良善運作,相反的,國際上已經將之鑲嵌在以SDGs為主軸的低(去)碳社會S曲線,以全新的、加速脫離高碳社會、經濟的方向進行前瞻建構,這個期程應當在約十年後即2030年會看到全球主要國家脫胎換骨的演化,成就新社會、新經濟、新文明。
科技創新與社會轉型絕非一蹴可幾,台灣需要跳躍式的創新與想像,也需要全力轉型實務上的舊典範生產與社會發展模式。事實上,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早於2011年就定調台灣要從效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需要有高度的人文、社會與環境來嵌入科技變革,但成效有限。新的科技治國圖像,應涵蓋這些以人為本的元素,方為創新國家的根本。(作者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總計畫主持人)
延伸閱讀:
台灣未來要創新經濟也要環境永續
台灣是全球重要夥伴 循環永續未來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