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P表示公司營業收入規模係數,該係數通過對企業當年營業收入資料的離差標準化處理,得到各家企業相對於大型企業的規模係數,從而將大型企業在推廣綠色建築、引領綠色地產發展趨勢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引領作用予以顯現。
計算公式為:
其中M代表企業年度營業收入,MAX表示所有調研企業中最大年度營業收入值,MIN代表所有調研企業中最小年度營業收入值。
b1代表綠色建築設計一星級面積,b2代表綠色建築設計二星級面積,b3代表綠色建築設計三星級面積,E代表新開工面積。
d1代表綠色建築運行一星級面積,d2代表綠色建築運行二星級面積,d3代表綠色建築運行三星級面積,F代表竣工面積。
H代表裝配式建築面積,J代表全裝修成品房面積。
(2)綠色地產獎勵指數A
為了鼓勵企業開發建設更加綠色環保、節能低碳的高星級綠色建築專案,標準排名將綠色建築二星級和三星級標識資料作為獎勵指數。 綠色地產獎勵指數A滿分同樣為100,其中綠色建築二星級和三星級設計標識資料分別按照10%和20%計算,綠色建築二星級和三星級運行標識資料分別按照30%和40%計算。
綠色地產獎勵指數(A)計算方法如下:
(3)綠色資訊透明指數(N)
中國證監會正在制定實施環境資訊強制披露制度,上市房企對於環境資訊的公開披露將成為衡量企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指標,為了鼓勵企業披露更多環境資訊,標準排名將該指數作為企業綠色指數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分100。
綠色資訊透明指數(N)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n=商業網路綠色新聞條數,n1=商業網路負面資訊條數,Q代表發佈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報告獎勵係數,滿分20分,未發佈為0分,發佈得基礎分14分, 此外根據企業社會責任或可持續發展報告資訊披露完整度和詳實度確定具體分值。
(4)綠色市場效益指數(K)
為了反映綠色建築產品的溢價能力,同時也反映出綠色產品市場競爭力與企業盈利能力之間的關係,特將綠色市場效益指數(K)作為企業綠色指數的最後一個指標,該指標滿分為100。
計算方法如下:,GPM即毛獲利率,用來衡量企業綠色建築產品整體盈利能力。
資料統計時段: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標準排名研究發現,2018年共有1062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標識,與2017年的1126個相比,專案數量略有下降,認證總面積約為9875.20萬平方米。
其中,78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運行標識,認證總建築面積超過800萬平方米,占二星級綠色建築認證總面積的8.26%。
此外,有113個綠色建築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標識,認證總面積為2177.02萬平方米。 其中,有20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運行標識,認證的面積為215.16萬平方米,占三星級綠色建築認證總面積的9.76%。
和2017年相比,2018年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運行標識、三星級運行標識的專案數量有所增加,占比也隨之上升。
自綠色建築推行以來,中國綠色建築專案獲得的多為設計標識,真正被評為運行標識的專案數量非常有限。
這也是綠色建築在實操中面臨的難題。 一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的星級設計標識後,其是否嚴格按照綠色建築設計圖紙來施工建設,建成的專案是否能夠實現綠色建築設計標識所預測的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效果,在沒有經過相關運行階段的檢測認證前並不可知。 因此,僅僅停留在設計階段的綠色建築星級認證,意義並不大。
在頂層設計方面,國家開始大力支援運行階段的綠色建築星級認證,真正實現綠色建築專案從設計到運行階段的綠色認證。 例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的2019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規定了在建工程施工圖設計完成後,可進行預評價,其目的是為了引導綠色技術的實施落地,將綠色建築評價的節點設定在建築工程竣工後,推動綠色建築獲得運行標識。
從企業層面來看,萬科、碧桂園、恒大、綠城、龍湖等地產巨頭進入綠色地產標杆行列;而當代置業、中國金茂、首開地產、中海地產、朗詩綠色集團、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遠洋集團、中南置地、華髮股份等進入綠色地產運行典範行列。 此外,榮盛發展、正榮地產、禹洲地產、藍光發展、祥生地產等均有上榜。
從標準排名獲得的50份調查問卷可知,在接受調查的50家大型房地產企業中,所達到的綠色建築一星級建築面積超過1.02億平方米,其中獲得運行標識的一星級建築面積約為1294.21萬平方米,占比為12.68%。 相比2017年這一資料為10%,占比有所上升。
縱觀2018年全年,國內僅有7個住宅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運行標識;共有44個住宅專案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運行標識。
和2018年類似,標準排名繼續對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和全裝修成品房三個指標進行了調研,並分別從新開工和竣工等兩個維度統計和分析。 此外,2019年標準排名對評價模型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測算,最終評選出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
陽光城、雅居樂、建發房產、中天地產、中國鐵建和華僑城六大房企由於2018年在綠色建築領域的表現相對薄弱,無緣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
標準排名研究發現,入選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34家綠色地產標杆企業,在2018年的新開工總面積約為5.8億平方米,其中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和三星級設計標識與運營標識的認證面積為6262萬平方米。
此外,在2018年,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上榜企業有6302萬平方米全裝修成品房開工建設,5838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新開工。
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顯示,中國金茂、萬科集團、中海地產、碧桂園、中國恒大、首開地產、葛洲壩地產、當代置業、綠城中國、龍湖集團、朗詩綠色集團、寶龍地產、 招商蛇口等企業成為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前十名。
其中,中國金茂、萬科集團、中海地產,成為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前三甲。 這是中國金茂第一次位列標準排名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第一名。
資料顯示,中國金茂在2018年首次跨入千億房企的陣營,合同銷售額為1280億元,其在綠色地產方面表現突出。 2018年,中國金茂新開工面積約為1221萬平方米,綠色建築設計標識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認證面積分別為1144.65萬平方米、77.52萬平方米、90.05萬平方米;綠色建築運行標識一星級、二星級、 三星級認證面積分別為32.64萬平方米、53.99萬平方米、146.57萬平方米。
此外,中國金茂在裝配式建築和全裝修成品房方面也表現搶眼:2018年裝配式建築新開工面積約為642萬平方米,全裝修成品房新開工面積為565萬平方米。
中國金茂最終獲評為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冠軍。
在進擊千億房企的同時,中國金茂也在探索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例如,2018年中國金茂發佈金茂府2.0,注重綠色健康、智慧科技的升級,並將上述元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從中國金茂發佈的《2018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也可以看出,2018年堪稱中國金茂的綠色發展之年,它獲得國內外各項綠色建築認證標識30項,其中國家綠色建築標識12項、BREEAM認證12項、LEED認證2項、 WELL預認證3項、健康建築2星1項。 截至2018年底,中國金茂已經累計獲得國內外各項綠色建築認證標識140項,預計每年建築物溫室氣體減排總量超過了30萬噸。
2018年,萬科集團以6069.5億元的合約銷售額穩居行業第一。 在綠色地產發展方面,萬科集團仍然保持了領先的優勢,位居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第二。 在過去5年裡,萬科集團曾經三次登頂標準排名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
作為綠色地產領域的老兵,萬科集團試水住宅產業化已有14年的時間。 在2018年,萬科集團更是結合過往工業化建造方式實踐以及國家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編制了《2018-2021年萬科工業化體系推進辦法》。
《萬科2018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8年新開工工業化專案的面積約為1893.9萬平方米,約占開工專案面積的77%。 萬科集團在2018年的綠色建築面積為3501.6萬平方米,綠色建築面積累計為1.47億平方米;2018年綠色一、二星專案面積為3466.9萬平方米,綠色三星專案面積為34.7萬平方米。 和2017年相比,萬科集團在2018年的綠色建築運行標識專案面積為46.7萬平方米,同比漲幅為138%。
此外,萬科集團比較重視綠色環保技術的研發及創新,每年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等,其研究的範圍涵蓋裝配式低多層混凝土結構體系、住宅全裝修評價標準、裝配式建築檢測方法研究、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研發與實踐等。
緊隨其後的是老牌龍頭房企中海地產。
2018年,中海地產全年的新開工面積為1881萬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築設計標識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認證面積分別為518萬平方米、181萬平方米、40萬平方米;獲得綠色建築運行標識一星級、二星級、 三星級認證面積為381萬平方米、5萬平方米、42萬平方米。
中海地產在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1714億港元,毛獲利率高達39%,堪稱「利潤之王」。
憑藉上述成績,中海地產獲得了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第三名。
除了前三甲,碧桂園、中國恒大並列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第四名,兩家房企在2018年的合同銷售額均超過了5000億元。 按照「RANK」模型測算,碧桂園、中國恒大的綠色指數為23。 與2018年相比,上述兩家企業的排名略有下滑。
中國恒大2018年的新開工面積約為7567萬平方米,領跑所有房企。 其中,綠色建築設計標識一星級、二星級分別為2507.60萬平方米、624.09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面積約為35.15萬平方米,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約為2660.84萬平方米。 截至2018年底,中國恒大實現合同銷售額5513億元,營業收入466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10.1%、49.9%,毛獲利率約為36%。
早在2012年,中國恒大就注意到國家關於綠色建築的各項政策,並在企業內部制定和實施《綠色建築設計管理制度》《綠色建築專項考核制度》《綠色物業管理制度》《建築產業化管理辦法》等。 此外,還建立了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和指引。 2015年,中國恒大聯合哈佛大學、清華大學成立綠色建築研究基地,並在綠色建築認證數量和綠色建築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
據瞭解,目前中國恒大所有的住宅專案至少要按照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進行設計。 2018年中國恒大共有162個專案獲得綠色建築認證,其中21個專案為二星級綠色建築認證,1個為三星級綠色建築認證。
碧桂園同樣十分重視綠色建築發展。 2018年,碧桂園獲得綠色建築的專案約為749個,其中綠色建築一星級認證586個、綠色建築二星級認證166個、綠色建築三星級認證3個;綠色建築總面積約為1.54億平方米,綠色建築一星級、 二星級專案共有1.50億平方米,綠色建築三星級專案共有133萬平方米。
在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的前10名中,龍湖集團在2018年的合同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而首開地產、綠城中國、招商蛇口的銷售規模均為千億級別,寶龍地產、當代置業、朗詩綠色集團的銷售規模均超過300億元。
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中的前10名企業,在2018年的新開工面積高達2.9億平方米,占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上榜企業5.8億平方米新開工面積的50%;而前10名企業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 三星級標識的認證面積為4113萬平方米,占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共34家上榜企業的66%。
此外,在2018年,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上榜的前10名企業共有6021萬平方米全裝修成品房新開工、4722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新開工, 在標準排名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上榜企業總面積中的占比分別為96%、88%,充分顯示出頭部房企在綠色地產領域的貢獻度與集中度。
(二)國(央)企成裝配式建築絕對主力
入選2019中國裝配式建築企業TOP10的房企分別為萬科集團、綠地控股、中國金茂、碧桂園、招商蛇口、龍湖集團、首開地產、中海地產、綠城中國、金科集團。 其中,僅碧桂園、龍湖集團、金科集團等3家為民營企業,其裝配式建築面積約為1178萬平方米,占上榜企業裝配式建築總面積的21.7%;其餘7家皆為國(央)企,裝配式建築面積約為4245萬平方米, 占上榜企業裝配式建築總面積的78.3%。
而在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上榜的34家企業中,國企、央企或國資控股企業共有13家,占比為38%。 其中,中國金茂、萬科集團、中海地產、首開地產、葛洲壩地產、綠城中國、招商蛇口等更是躋身前10名;遠洋集團、綠地控股、保利發展、中華企業、北京住總等5家國(央)企入選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前20名 ;第21名至30名之間則有華潤置地1家國(央)企上榜。
上述13家國(央)企2018年獲得的綠色建築二星級、三星級設計標識認證的建築面積為3083萬平方米,占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入選企業綠色建築二星級、三星級設計標識認證的建築總面積6262萬平方米的49%。 此外,這些國(央)企2018年有4559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開工,占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上榜企業裝配式建築總開工面積5838萬平方米的78%。
上述資料表明,國(央)企正在成為中國裝配式建築的絕對主力。 縱觀中國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不難發現,實力較強的國(央)企充當了推行裝配式建築的主力,而大量的中小企業還在觀望。
過去,由於政策鼓勵不足、創新能力欠缺、技術成熟度不夠等原因,要建設裝配式建築往往投入大、成本高,令不少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而國(央)企則不同,資金、技術優勢較為明顯,可以先行先試,緊跟國家政策的步伐。
在3家上榜的民營企業中,龍湖集團、金科集團均位於重慶。 研究發現,儘管這兩家房企的佈局著眼于全國,但重慶仍然是其重點深耕城市。 有研究人員認為,兩家企業同時上榜,與重慶的裝配式建築政策密切相關。
2017年底,重慶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實施意見》,指出按照「分區推進、逐步推廣」的原則,明確主城各區及涪陵區、永川區、南川區、綦江區、榮昌區為重點發展區域,萬州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大足區 、璧山區、銅梁區、潼南區為積極發展區域,其他區縣為鼓勵發展區域,大力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及現代木結構建築,力爭到2020年全市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達到15%以上,到2025年達到30%以上。 其中,重點發展區域從2018年3月1日起,積極發展區域從2019年1月1日起,鼓勵發展區域從2020年1月1日起。
由於中國的裝配式建築仍處於起步階段,其發展與政策支援密切相關。 可以預見,隨著房地產行業進入以產品為核心的時代,依託裝配式建築孵化的房地產全鏈條大資料,有望推動房地產數位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恒大繼續領跑全裝修成品房
中國恒大、中海地產、首開地產、中國金茂、綠城中國、金科集團、葛洲壩地產、朗詩綠色集團、保利發展、里安房地產,獲評為標準排名2019中國全裝修企業TOP10。
2018年,中國恒大以2661萬平方米的全裝修成品房開工面積,摘得2019中國全裝修企業TOP10冠軍。 中海地產以1390萬平方米的成績緊隨其後,首開地產則居第三。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恒大連續兩年獲得全裝修企業TOP10的冠軍,中海地產則是首次上榜。
中國的全裝修成品房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探索階段(1999?2005年),主要工作是普及理念;第二,發展階段(2006?2013年),部分地區和企業開始試點;第三,推進階段(2013年以後), 各地陸續出臺了鼓勵全裝修成品房的政策。 自2016年以來,各地政策出臺更為密集,全裝修成品房取代毛坯房成為主要趨勢,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迎來了全裝修成品房時代。
和毛坯房相比,全裝修成品房可減少裝修過程中的資源浪費、環境及雜訊污染等,有利於保證房屋的結構安全,也符合居民對於環保、健康的要求,是未來地產行業的主要發展方向。
即便如此,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全裝修比例仍然偏低,發展空間較大。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全裝修成品房占新建住宅的比例約為60%,而一些二三線城市則在20%以下。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建築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中國城鎮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占新建建築比例應達到30%。
此後,各地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支援全裝修成品房發展,有些地方甚至制定了比規劃更為嚴苛的比例。 例如,西安市政府提出,自2019年1月1日起,西安市行政區域內(含西咸新區,不含藍田縣、周至縣)新出讓或劃撥土地上,除拆遷安置房以外的住宅建設專案實行全裝修;部分縣根據實際確定實施全裝修的新建住宅專案範圍, 但全裝修總施行比例不低於新建設住宅總面積的50%,此後逐年遞增,2021年後達到100%全裝修建設。 同時,相關部門在住宅專案規劃條件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等行政許可中應注明為全裝修,並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從房地產企業的角度來看,由於對高周轉開發模式的追求,全裝修成品房日益成為房企開發的主流,中國恒大、中海地產、綠城中國、首開地產等逐漸提升了全裝修成品房的比例。 隨著房地產行業不斷規範,消費者購買成品房意願不斷提升,全裝修成品房的比例將會不斷提升。
(四)「碧萬恒」成綠色住宅「鐵三角」
標準排名研究發現,碧桂園、萬科集團、中國恒大、中海地產、首開地產、中國金茂、綠城中國、龍湖集團、遠洋集團、榮盛發展躋身2019中國綠色地產(住宅)TOP10。
和2018中國綠色地產(住宅)TOP10相比,碧桂園、萬科集團、中國恒大三家龍頭房企再次上演「鐵三角」排序。 不同的是,內部排序略有不同,去年萬科集團奪得桂冠,其後是中國恒大、碧桂園。
在過去幾年的時間裡,這三家企業牢牢地佔據著房地產行業合同銷售額的前三位,形成三強爭霸的態勢。 在住宅開發領域,三家企業又各有特色。
萬科較早完成全國化的佈局,然後開始深耕,在單一城市產能方面有優勢;早年的恒大以三四線城市為主,在2013年之後開始進軍一二線城市;碧桂園佈局一二線城市較晚,但主要承接這些城市的外溢需求,在城市的周邊進行佈局。
中國金茂、中海地產、遠洋集團、榮盛發展均是2019年的新入圍者,而2018年上榜的陽光城、世茂房地產、金科集團、華宇集團均跌出此榜單。
其中,陽光城表現出來的反差顯得尤為突出。 2018年9月29日,陽光城執行董事長兼總裁朱榮斌通過一本近200頁的《綠色智慧家白皮書》,高調宣佈了陽光城的綠色智慧戰略,並稱之為「中國首個健康智慧住宅產品標準及實施體系」。 但在該年度,陽光城的「高端」綠色智慧家產品並未有專案落地,在綠色建築標識認證專案方面也乏善可陳,不僅無緣2019中國綠色地產(住宅)TOP10,而且未能躋身2019中國綠色地產指數TOP30。
在2019中國綠色地產(住宅)TOP10上榜企業中,其合同銷售額均超過千億,其中最低的為首開地產1007億元。 由此可見,伴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逐漸提升,龍頭房企的優勢地位很難撼動,其穩定性也更為突出。
在上榜的房企中,碧桂園、萬科集團、首開地產、中國金茂、綠城中國、龍湖集團等均有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設計標識的專案,而萬科集團與中海地產、中國金茂、龍湖集團擁有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運行標識的專案。
在中國房地產行業經歷了狂飆突進的發展階段後,綠色地產有望迎來有品質的發展。 對這場轉型之戰,龍頭房企比中小房企更加關注,也更願意投身其中,並已在綠色地產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而龍頭房企常常又有示範效應,反過來推動了綠色地產的關注與普及。 相信假以時日,綠色地產的發展格局將逐漸明朗,占得先機的企業更可能在後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五)保利、綠地和龍湖成為綠色商業前三甲
在2019中國綠色地產(商業)TOP10榜單中,保利發展、綠地集團、龍湖集團奪得前三甲,其餘7家企業分別為中海地產、寶龍地產、中南置地、泰禾集團、遠洋集團、里安房地產、北京住總。
前三名中,只有龍湖集團一家屬於民營企業,其餘的兩家皆為國(央)企。 在TOP10中,僅有保利發展一家擁有獲得綠色公共建築三星級運行標識的專案。 此外,龍湖集團也是僅有的一家擁有獲得綠色公共建築三星級設計標識的企業。
不同于綠地控股、龍湖集團,保利發展在商業領域屬於異軍突起。 2018年9月,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宣佈將變更公司名稱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有研究人員認為,更名實則是為了體現公司多元化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快兩翼業務市場化發展,這其中就包含商業地產的拓展。
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底,保利發展的商業管理板塊共運營專案65個,管理面積約為266萬平方米,累計外拓購物中心10個。 除了開發專案所包含的商業配套,保利發展也在開展外拓業務,以輕資產模式實現品牌及管理輸出。
以打造超高層綜合體著稱的綠地控股,在過去兩年連續奪得中國綠色地產(商業)TOP10榜單的第一名,2019年的排名略有下降,屈居第二。 自2015年完成整體上市之後,綠地集團逐漸形成了「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大基建、大金融、大消費等新興產業並舉發展」的多元格局,商業地產業務作為其重要的一環,不容小覷。 資料顯示,2018年,綠地控股的合同銷售額中,住宅占比67%,商辦占比33%;合同銷售面積中,住宅占比73%,商辦占比27%。
以商業發展為例,綠地控股做商業主要有兩種路徑:第一,商業地產事業部,負責以綠地繽紛城為代表的購物中心的籌備、運營、招商、管理等全過程的各個環節;第二,綠地全球商品直銷中心G-Super。 同時,綠地商業也在轉型,做輕資產的商業運營管理輸出模式。
和2018年相比,龍湖集團取代北京老牌國企金融街控股,入圍2019中國綠色地產(商業)TOP10榜單前三,上升一個名次。 在商業領域,龍湖集團可謂是後來居上,旗下的天街系列正成為業內的運營典範。
在過去幾年,龍湖集團將每年合同銷售額的10%投入到商業開發中。 時至今日,龍湖集團的商業租金收入已經突破30億元,達36億元。 到2020年,龍湖集團旗下的開業商場總數將超50座,商業租金目標預計達成60億元。
(六)當代置業蟬聯綠色地產運行典範冠軍
標準排名統計的資料顯示,2019中國綠色地產運行典範TOP10的上榜企業,分別為當代置業、中國金茂、首開地產、中海地產、朗詩綠色集團、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遠洋集團、中南置地、華髮股份。 除了遠洋集團、華髮股份,其餘企業均擁有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運行標識的專案。
在上榜的這些企業中,國(央)企佔據了絕大多數。 其中,中國金茂、首開地產、中海地產、保利發展、招商蛇口、遠洋集團、華髮股份等7家企業為國(央)企,僅當代置業、朗詩綠色集團、中南置地等3家為民營企業。
與2018中國綠色地產運行典範TOP10的上榜企業相比,當代置業、中國金茂、首開地產連續兩年上榜,且取得名次與2018年相同,尤其是當代置業已經連續兩年奪得中國綠色地產運行典範TOP10的桂冠。
在房地產企業中,當代置業是較早的綠色地產探索者,其開發的MOMA系列也深受業內外關注。 在2018年,當代置業的竣工面積約為154萬平方米,其中已經通過綠色建築設計(運行)標識評價的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面積分別約為7.05萬平方米、50.13萬平方米、11.13萬平方米。 最終,當代置業以綠色運行指數11.3排名第一。
中國金茂的竣工面積約為252.4萬平方米,已經通過綠色建築設計(運行)評價的一星級、二星級、三星級面積分別為32.64萬平方米、53.99萬平方米、146.57萬平方米。
作為北京國企,首開地產在綠色建築發展領域深耕多年,近年來,首開全面實施綠色建築戰略,所有新開發住宅專案均需按專案當地及國家的綠色建築專案設計標準進行建設。 首開北京溫泉鎮限價商品住房專案不僅成為北京第一個同時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設計與運營標識的保障房專案,還獲評住建部全國綠色建築創新二等獎。
自2006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佈《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以來,綠色地產的發展已經超過13年,但仍處於初級階段,獲得綠色建築認證的專案多是設計標識,運行標識的專案寥寥無幾。
為此,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補貼政策支援綠色建築落地。 2019年2月,山東省政府發佈了《山東省綠色建築促進辦法》,從規劃建設、運營管理、技術推廣、引導激勵、法律責任等方面,對政府及部門如何推進綠色建築發展作出了明確規定。 其中,為推動綠色建築發展,《辦法》單列了「引導激勵」一章,明確對綠色建築的科研開發、建設、運營等實行稅收減免、容積率獎勵、用能價格優惠等扶持政策。
另外,北京朝陽區則通過引入設立綠色建築性能責任保險,確保綠色建築從設計到運行都滿足綠色建築節能、環保的要求。
通過調研和監測,標準排名在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三星級專案中評選出了2019中國綠色樓盤TOP10、2019中國綠色公共建築TOP10、2019中國綠色大學TOP10、2019中國綠色中(小)學TOP10、 2019中國綠色幼稚園TOP10,主要目的是為了鼓勵相關的主體開發更多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建築。
和2018年相比,由於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三星級認證的銀行辦公樓、酒店和醫院專案數量太少,我們只好將這三類專案合併到2019中國綠色公共建築TOP10中。
但可喜的是,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三星級認證的幼稚園、中小學和大學專案逐漸增多,這也說明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安全與健康。 其中,知名開發商開發了不少綠色幼稚園,這說明幼稚園的環保健康得到了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重視。
隨著綠色建築的深入發展,關於綠色建築的認證範圍涵蓋學校、醫院、酒店、商場、辦公樓、劇院等。 實際上,針對各種類型的建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均有專門的評價標準,如先後公佈的《綠色醫院建築評價標準》《綠色博覽建築評價標準》《綠色飯店建築評價標準》《綠色商店建築評價標準》等。
此外,標準排名也注意到,不少地方政府也提出了高於住建部標準的綠色建築發展目標。 湖北省提出縣以上城區新建建築原則上全部執行綠色建築標準,全省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比例將達到45%以上。 山東省政府2019年初發佈了《山東省綠色建築促進辦法》,明確指出,城市、縣城、鎮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內新建民用建築(3層以下居住建築除外)的規劃、設計、建設,應當採用國家和省規定的綠色建築標準;其中, 政府投資或者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公共建築以及其他大型公共建築,應當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築標準進行建設。
中國綠色地產已經跨越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選擇。 堅持政策的歸政策,市場的歸市場,預示著綠色地產即將進入深度發展階段。 在這個階段,關於綠色地產的直接選取將是眾多開發商的主動作為,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核心競爭力。 這與房地產行業以產品為核心的發展特徵不謀而合。
從橫向來看,發達國家僅綠色建築一項,其涉及的產值就相當驚人。 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GBC)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瑪赫什·拉瑪魯傑姆曾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要求並期望在更健康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全球越來越多的領導者致力於綠色建築,現在這是一個價值數萬億美元的產業。 」
為綠色地產賦能,意味著將有更多的政策出臺,並輔以金融、技術等措施和手段,推動綠色地產反覆運算升級。
綠色地產的發展一定會與資本深度融合。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的綠色金融已成為全球同業領域的旗手。 中國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碳金融等具體綠色金融產品及其服務領域的規模在快速擴大,引領全球;地方建設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也將綠色金融推向縱深發展;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發展為全球提供了學習借鑒的榜樣, 使綠色金融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新型手段。
目前,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綠色地產就屬於高品質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也要求綠色地產的發展必須與科技革命相結合。 綠色地產要始終以人、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的平衡。 通過科技力量的注入和滲透,能夠實現資源利用高效迴圈、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築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築功能更靈活適宜。
未來,秉持「以人為本」理念的綠色地產,必將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帶動相關產業和技術發展,展現出強大旺盛的生命力。
延伸閱讀:
國際綠建築峰會: 從「綠設計」開始思考建築和金融
台灣穩居LEED國際綠建築認證全球十大市場 高科技產業驅動發展 USGBC攜手台灣綠領協會舉辦首屆國際綠建築峰會台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