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研發模式更實用更具說服力,研究團隊更鎖定了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四區域進行模型的模擬建構並評估應用效益,尤其北北基桃四區雖為共同生活圈,但分別面對了諸如交通、經濟、房價、人口遷移等不同的發展議題,使得這四區的都市發展型態不同,面對氣候與環境變遷的應變能力也有所差異。
研究團隊以此四區作為模型建構後,初步發現北北基桃之未來空間發展趨勢將會使西半部面臨較大的潛在淹水風險增加,而在不同氣候變遷情境下也需要有不同尺度之因應方式。此外,根據土地利用變遷與淹水潛勢的空間關聯分析結果,也得知建成空間、植被及水體的空間型態會對地區的淹水深度與範圍造成顯著影響,這也同時顯示了空間規劃的評估能有效減緩淹水風險,作用不容小覷。
未來,像這樣的各種都市模型不僅能對單一區域的都市計畫評估加入減災、防災的思維,還能擴及整體區域面,研究團隊也會持續探討關於大範圍都市計畫的進行時,如何同步將氣候變遷的各項挑戰融入評估,以期打造永續發展韌性城市。
(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左)與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顧嘉安助理教授(右)/圖片來源:科技部)
延伸閱讀:
都市循環生活 從細節發現開始
淹水、熱浪、乾旱將成為常態 台灣有哪些城市真的做好準備?